走进中国首个滨海湿地世界遗产

环球时报张妮2019-12-27 02:17

【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编者的话:“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内循环播放的这首歌,让记者瞬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这首名叫《一个真实的故事》的老歌,讲述了1987年23岁的养鹤姑娘徐秀娟,为救护受伤丹顶鹤而滑入沼泽牺牲的真实故事。如今,这个感人故事的发生地早已鹤舞鹿鸣。今年7月,该保护区所在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申遗成功后,《环球时报》记者走进江苏珍禽自然保护区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采访。多位参与遗产地保护的一线专家向记者讲述了30多年来,这个由丹顶鹤、麋鹿和几代环保人共同支撑起的中国故事。

1、申遗风波

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育基地,饲养员会在每年适合的季节放飞养殖的丹顶鹤,帮它们找到飞的感觉。《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当天正赶上放飞,只见饲养员走到玻璃门门口,里面的几十只丹顶鹤迫不及待地向前簇拥。饲养员让记者先躲远一些,然后很有仪式感地拉开大门。这些自带仙气的白色精灵一出大门就腾空而起。它们的飞行速度很快,身影由大变小只用了几秒钟。过了十几分钟,丹顶鹤陆续飞回放飞原地。

据饲养员介绍,该保护区是丹顶鹤等冬候鸟南迁的最后一个栖息地,也是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每年10月下旬,丹顶鹤从北方飞到这里,开始大约140天的越冬生活。盐城市申遗办主任吴其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1983年保护区建立以来,丹顶鹤数量从建区之初的288只增加到如今的近900只,约占全球野生丹顶鹤数量70%。近几年,黑龙江自然保护区及日本境内的丹顶鹤也逐渐向这里转移,连保护区没有记载的白鹤也开始被招引到这里越冬。

从地球南端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途径印尼、马来西亚、中国、日本等国,到地球北端的俄罗斯远东、美国阿拉斯加,是全球9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每年约有5000万只候鸟利用这一大通道进行迁徙。在途经的2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盐城的大片湿地恰好位于通道正中间,对候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油站”。吴其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盐城湿地汇聚23种濒危鸟类。比如勺嘴鹬,全球仅有不到500只,其中70%至80%在盐城湿地栖息。按国际惯例,一个物种有1%聚集在一个地方,就很具独特性。而独特性正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衡量标准。

虽然盐城湿地具有诸多优势和独特性,但申遗初审时差点没通过。原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覆盖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四省,共有16处保护地。此次申遗的第一期保护区虽然只是位于江苏盐城的两处,但面积占整个栖息地的42%,达18万公顷。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并不接受这一申报方案,认为中国应将16个保护区同时申报。“一位澳大利亚专家认为这个意见对中国是有压力的”,吴其江说,这位专家主动找到澳大利亚参加世界遗产大会的代表团并提出修正案:盐城的两个保护区今年作为第一期申报,其余14个在2022年作为第二期进行申报。作为世界遗产大会21个拥有投票权的委员国之一,澳大利亚代表团同意并由他们提出该修正案,支持中国申报。

很多国际鸟类协会等关注鸟类和湿地保护的国际组织也给世界遗产中心写信,认为将16家保护地一起申报的要求太苛刻。“他们认为中国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要求,如果申报不通过也会伤害申报地政府的积极性。从保护的迫切性来讲,也需要将盐城项目先落地,对其他湿地形成更好的保护示范效应。”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日期是7月5日,让吴其江没想到的是,在表决前一天,有18个国家的代表在澳大利亚的修正案上联属签名。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终于申遗成功。“这次申遗经历说明,中国保护自然生态的普世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可。”

2、麋鹿回归

江苏大丰中华麋鹿园是盐城湿地保护的另一成功典范。《环球时报》记者刚进景区,就看到几头麋鹿趴在距车道两三米远的树林中晒太阳。往前走是一大片水域,二三十头麋鹿在水中悠闲地泡着澡,几只水鸟不时在鹿身上嬉戏。鹿群中只有一头顶着漂亮鹿角的公鹿,导游告诉记者,这头拥有“三千佳丽”的公鹿是鹿王。6月是麋鹿发情初期,鹿群会举行“鹿王争霸赛”,公鹿们通过格斗选出鹿王。鹿王与鹿群中所有母鹿交配,把优质基因遗传给后代。其他很多公鹿只能打光棍。

据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刘彬博士介绍,麋鹿原本是我国特有物种。1900年前后,八国联军入侵时把中国也是世界上仅有的18只麋鹿带到英国。1986年,中国政府决定将这一物种从英国引回来。但把它们放归在哪?考虑到考古学家在大丰等区域发现很多麋鹿活动的痕迹,专家认定盐城大丰为麋鹿原生地,便选在这里作为麋鹿的恢复地。1986年共引入39头麋鹿,经过30多年的保护繁育,2019年麋鹿数量达到5016头。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并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基因库。

“保护麋鹿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们在野外自我繁衍,自我生存,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刘彬说,1998年保护区开始实施野放计划,先后四次将50多头生存能力较强的麋鹿放回野外。保护人员给一些野生麋鹿带上GPS项圈,在每个月的月初、月中、月末选3天对野生麋鹿的生存环境进行监测。野生麋鹿种群数量扩大后,保护区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应急处置及救援等。

3、观鸟产业

刘彬博士学的是鸟类生态学专业,十年前来到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鸟类科研和保护工作。每年春季和秋季,保护区里会飞来一些珍稀鸟类,如东方白鹳、丹顶鹤、灰鹤等,刘彬每天去做种群调查,寻找迁徙规律。他对前段时间一次救援经历印象深刻。“以前救助过东方白鹳和天鹅,但救助红隼这种猛禽还是第一次。它的嘴和爪子很厉害,人靠近时会攻击你。”他说,有一天,两个学生在保护区发现一只红隼躺在路边不动,人靠近时它在挣扎。“我们带了两位兽医逐项检查,看有没有骨折,有没有流涎。骨折需要接骨,流涎可能是中毒,但这两个表征都没有。”专家们认为,可能是它在捕捉猎物时撞到某个地方,发蒙了。“后来我们给它弄了些食物,我们走后它开始吃。再过两三天它已经能动,后来我们就把它放飞了。”

与刘彬一样喜欢鸟的,还有一些观鸟发烧友。刘彬说,“有的发烧友甚至自己买几十万元的装备用来观鸟、拍鸟。”吴其江近年来也开始关注观鸟产业。他告诉记者,盐城一年四季都可以观鸟。每年3月到5月、8月到11月是鸟类迁徙高峰期,从11月到次年2月是冬候鸟的旺季,4月则是夏候鸟的旺季。今年9月盐城举办了首届国际观鸟节,下一步计划借鉴美国、欧洲的一些做法重点发展观鸟休闲旅游,以鸟类为主体的文创产品也计划大力推进,“国内在文创方面创意不够,产品的个性化程度不高。下一步我们要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文创产品让人们爱上自然遗产。”

4、互花米草

申遗成功的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也对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提出要求:解决互花米草的治理问题。

互花米草是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入侵物种,2003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近年来参与盐城湿地保护的美国保尔森基金会顾问石建斌博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30多年前,互花米草被当作保护海岸的良方从美国引入中国,它可以密集地长在滩涂上,能起到防风、固滩的作用。不过由于具有耐盐、耐淹、抗逆性强、繁殖力强等特点,互花米草自然扩散速度极快,已扩展到渤海湾以南的众多滩涂湿地,导致滨海湿地严重退化。这也是中国沿海湿地普遍面临的难题。

目前国内对互花米草的治理主要采取物理去除法和化学去除法。物理去除法是用工程或机械方式,化学去除法用除草剂、药剂等方式,但目前两种方式都没有大规模去除互花米草的成功方案。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通过大量试验,摸索出一套既符合湿地保护要求又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先将互花米草群落用围堰包围起来,水淹至40厘米以上,割掉地上部分,淹死水下部分,经过充分曝晒后,种上一定密度的土著植物,再调节这块地的水分、盐度和水位,最终将其修复为适宜多种鸟类栖息的滩涂湿地。

参与过崇明保护区修复的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院长雷光春,10年前开始参与盐城湿地保护。在他看来,崇明岛及其他地区的治理方案并不适合盐城。五六年前,科研人员将部分麋鹿引入珍禽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过了一段时间后意外发现,经过麋鹿的啃食、践踏,互花米草的蔓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雷光春将这一方法称为“生物控制”,即通过生物机制修复滨海湿地,“既解决了麋鹿的温饱,又恢复了生态。”接下来,是否继续扩大麋鹿的引入数量,还需谨慎观察、研究。但这一案例给了雷光春重要启示:生态修复应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手段只能作为辅助。

5、围垦浪潮

为推动第二次申报,16家保护地今年成立保护联盟,共同研究如何保护与管理沿海湿地。保护工作并不轻松。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3年间,我国滨海湿地面积减少136.12万公顷,是各类湿地中消失最快的。2014年,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保尔森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启动“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并于2015年联合发布该项目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相比,中国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最严重,受保护程度最低,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围垦、基建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捕捞(养殖)和环境污染。其中,围垦和基建占用滨海湿地无论在频次上还是在影响面积上,都最为严重。

吴其江告诉记者,围垦不仅造成水鸟栖息地丧失,还改变了洋流的循环规律,导致洪水等不可想象的自然灾害。石建斌说,近几年,保尔森基金会引入国外经验,对中国从事湿地保护管理尤其是滨海湿地保护管理的部分政府部门和保护区管理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未来也亟须全球经验,对围垦造成的滨海湿地生态破坏进行治理和修复。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