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任驻乌克兰大使马升琨递交国书副本
1732202706799
王志强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会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
2017年王志强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任职访问学者,研究有关东亚艺术设计的伦理美学问题,开设中国水墨书画教学讲堂,并于闲暇之余提笔写下百余幅走访加拿大各地的山水景观。
其中涉及的是当代以作品为草稿的艺术创作的美学思维,并相应于传统中国文人书画以笔意为重的稿迹书写。1990年代,许多以习作、草图为题的展览,出现于各地博物馆、展览厅。西方当代草稿美学重视的是作品的未完成性的艺术价值,19世纪末以来西欧当代艺术家,包括毕卡索、德加等,将作品出于草稿的状态,其意义在于维持创作力最初涌现的张力。对毕卡索而言作品的完成意味创作行动的结束,然而,中国历代文人山水书画的戏作稿本,则是藉由运笔自如的墨戏、隐迹立形,任自然山水、云树,在季节的变幻中往来、兴答,在笔墨运行的虚实间起落、隐匿、现身。
作为具有数十年书画写作经验的当代中国书画家,王志强笔下的水墨画隐约显露中国文人山水诗画的阅读与书写创作的悠久历史传统,以及中国文人诗书画艺独特的伦理美学特质,而他在多伦多的画稿,尤其表现出文人画跨越文化疆界的旅行书写。以墨戏之笔,生动地写下落基山脉的自然景观,壮丽、宏伟,和远逸于笔墨之外的天际。
中国文人在旅行之中,常以墨戏书写自然山水,任不可捉摸的自然景象,幻化成纸上笔墨的迹印,写就一幅幅充满笔墨趣味的画稿,在山川大地间留下“山骨隐现、林梢出没”的风景图像。这种风景图像,在中国称之为山水画;在西方,译之为风景画(Landscape painting)。
关于风景画,西方文化自中世纪以来,以感觉和认知的表象系统,来表现人们以自然为对象所观看的风景,象征、写实或想象是西方绘画史论及风景画创作与观赏的美学问题。然而,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哲学与神学思维,中国文人的山水诗画,兴发于六朝玄言诗之后,以道法自然的惚兮、恍兮,戏写山水自然在阴晴交迭、有无之间的出没。简言之,在中国书画传统中,山水自然与文字书写或图像描绘的关系不在于主客之间的对立、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现身于笔端的阅读,包括作者对自然山水迹印的诗性阅读,和读者观画的景观阅读。
大自然以山水不断生发的变幻之姿,永远走在人的已知之前。山水诗人和画家,是在风景之中的旅行,摸索前行,期待未知者的现身,以笔墨写之。未知的风景如何开启、现身于笔下,是山水画家最大的挂念。山水图像的诗意通向未知之处,是创作书写的孤独与空寂,也是阅读时所面对的不确定之处的无知与不安。在中国山水诗画传统中,孤寂与隔绝的幽远意境之美是常见的主题。山水之远,突兀、重叠、飘渺,都在可触之外,只有在鉴赏、阅读的孤寂中悄然临现。如是说,山水诗画者以潜入深渊的愿望,探索自然未知的奇风异景,化为诗句图画,那么读者便在诗的阅读中,临现天际,重返深渊,如殿堂的祭献般,僭越文字图像可触与不可触的边界。山水诗画的阅读所欲通往的,不只是以自然为对象的知识信息的传递,而是自然未知之境的开敞。
中国传统山水诗画对于自然景观的表达,意境之美是永恒的主题,画面中不只是作者主观思想的表现,也是文字线条所指向界外之境的无尽绵延。王志强先生游走于自然山水之间,以传统书法为体,入阵,布局、驰骋,奔放无忌、纵横开阖、点线齐鸣、水墨辉映。不止于将所见所闻幻化成纸上笔墨的印迹和一幅幅充满笔墨趣味的画稿,更是通过其笔下的水墨将中国文人诗画的美学特质和人文自然进行了和谐统一,成就了化繁就简、圆润通融的别样风貌。
传统中华文化深远地影响着王志强的美学观点,历代书画大家们的傲人成就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分,长期在高等院校学习与任教所奠定的学术基础,则为他蓄积了丰沛的创作能量。在和加国学者与艺术家的交流过程中,他侃侃谈论中国文学的旨趣,热情分享石涛、傅抱石、杨善深... 等大师对他的启发,诚恳表述关于自己赴加治学的期许。相对而言,枫叶之国第一流的学术殿堂和艺术机构,以及多元社会各种族裔的爱艺人士,也热情地迎向了因其来访而碰撞出的火花。在交流与分享上突破实体国界,在理念和(绘画)语言上跨越文化壁垒,不仅是他足堪自豪的学术成就,亦成为此地艺坛与学界的佳话。
虽然中国现代艺坛关于 “形式美” 的探讨仍旧方兴未艾,但对中国画家特别是山水画家而言,藉着相对客观的笔、墨、赋色、造型、布局,展现相对主观的气象、气度与气蕴,进而达到 “艺以载道“ 与 ”艺近乎道” 的境界,仍是一个值得持续求索的课题。在这一个系列的山水小品中,除了 “艺无国界、人有共美” 的舒适与惬意,他还有一份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在加国一年的治学、讲学、游学历练,复经北美风土人情与多元社会的深刻浸染,他必将陆续创作出更深刻而动人的作品。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