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因此被刑事立案!春节期间,3天查获1万余起!警方提醒

杭州日报2023-01-26 16:12

过年期间

总少不了各种聚会饭局

而在这些场合中

又往往少不了一样东西

老友叙旧少不了来一杯

同学聚会免不了用它助兴

这些时候

开车的小伙伴可要注意了

喝酒不开车

开车不喝酒

千万别在喝了酒后

还抱着侥幸心理!

春节假期前三天

全国查获酒驾醉驾1万余起

其中还有人因醉酒驾驶

造成3人死亡,被刑事立案

三天查获酒驾醉驾1万余起

有人醉酒驾驶造成3人死亡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1月24日公布

春节假期前三天

全国查获酒驾醉驾1万余起

全文如下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聚餐聚会明显增多,酒驾醉驾风险尤为突出。各地公安交管部门按照全国统一部署,结合本地情况特点,每天严查酒驾醉驾。春节假期前三天,全国查获酒驾醉驾1万余起。

酒驾醉驾害人害己。去年春节假期发生的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中,酒驾醉驾肇事占了一半。今年大年初一,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一辆小客车碰撞路边行人,造成3人死亡,经查驾驶人为醉酒驾驶,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187毫克。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提示,春节假期不长,亲人团圆不易,莫因酒驾遗憾终生。广大驾驶人要时刻牢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也希望亲朋好友互相提醒,高高兴兴团聚,平平安安回家。

对于这起严重的交通事故

1月23日

六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发布了警情通报

2023年1月22日18时17分许,六安市霍邱县白莲乡038乡道发生一起小型普通客车与行人的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李某福、李某江、刘某经抢救无效后死亡。现已对驾驶人张某宝刑事立案,并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经初查,小型普通客车驾驶人张某宝涉嫌醉酒驾驶机动车是造成该案发生的主要原因。

警方警示:酒后驾车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拒绝酒驾,从我做起,同时制止身边亲友酒后驾车。

大年初一

有人失去了生命

有人失去了前途

实在是令人扼腕惋惜

事实上

这样惨痛的事情

曾多次发生

来看看相关案例

1

深圳一大学生醉驾

致外卖员当场身亡

2020年4月15日凌晨,在深圳市龙岗区,一辆粤E号牌小型普通客车与一辆无号牌二轮电动车车头发生碰撞,随后冲撞路侧铁护栏进入人行道后发生侧翻,导致电动车骑行者当场死亡、两车及护栏路灯受损。

深圳交警介绍,经过调查,粤E号小型普通客车司机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被撞身亡的电动车骑行者为外卖员,也不过二十余岁。

2

19岁跑车司机严重醉酒驾车

导致1死5伤

2019年21日,深圳龙岗区横岗街道发生一起亡人交通事故,19岁跑车司机郑某亮因严重醉酒驾车行驶至力嘉路时失控撞向行人,事故导致1死5伤,郑某亮被警方刑拘。

饮酒一分醉

驾车千分险

一次次惨痛的教训警醒着我们

酒后千万别开车交警提醒:

酒后千万别开车

为什么酒驾 

会增加事故的发生?

酒精会麻痹人体机能,包括视觉、触觉,影响判断和操作能力等,让驾驶行为变得危险。

视觉:一般人在正常状态下的视野可达到180度,但如果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08%,视野就会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驾车极易产生危险。

触觉:饮酒后,人的手、脚触觉能力会大大降低,可能导致驾驶人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判断和操作能力:饮酒后,人对声、光等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无法准确判断距离和速度。

疲劳程度:饮酒后,人会出现困倦、短暂睡眠等情况,无异于“闭眼开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酒精会麻痹人的心理,让驾驶人轻视甚至无视酒驾的危害。

自以为没醉:饮酒后,一些人容易出现超乎寻常的“自信”,自认为还能够开车,对酒驾危害重视程度不够、防范心理较差。

心存侥幸:一些驾驶人认为“不会那么巧碰上交警”,甚至还有驾驶人认为“就开一小段没事”。但谁也无法预料危险的发生,喝酒不开车是驾驶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安全意识。

此外

即便你饮酒后没有开车

直接休息

但还要警惕第二天的“隔夜醉”

什么是“隔餐酒”“隔夜酒”?

“隔餐酒”“隔夜酒”,是指某些司机在中午或晚上喝酒,休息一段时间或一个晚上后,以为酒精已经代谢完毕,继续开车,实际上是“人醒了,酒没醒”的状态。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取决于个体差异及酒精摄入量,人的体质不同,酒精的代谢速度也不同。不仅人与人之间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人,酒精的代谢速度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也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时常有驾驶人在当天夜里或凌晨喝酒,第二天自以为酒醒,在酒精没代谢完的状态下开车上路,导致酒驾醉驾。

最后也要提醒大家

不管喝了多少酒

一旦触犯了“酒驾”这条红线

都要付出沉重的法律成本

来看看酒驾的“成本”

春节寓意着团圆

然而平安才能团圆

大家一定要牢记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千万别抱侥幸心理以身犯险

否则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转发扩散

提醒更多人!

来源: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深圳大件事、N视频报道、六安公安交警微发布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