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 胡雨薇】编者的话:岁末年初,是回顾与期待之时。这一年,社会经历了各种发展,每个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都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为此,环球时报推出老百姓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望清单”系列,从“更具象的共识、更富生机的农村、更具想象力的创新、更为均衡的教育、更有尊严的晚年和更有底气的保障、更加自信的文明”等角度捕捉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维度的变化与成就,以普通民众的经历、故事和梦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本文是“愿望清单”系列的第五期,讲述一群热气腾腾的老年人用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潮流的社交工具、鲜活的表达方式重塑一幕幕轻盈、自信的晚年生活。这群“新银发族”的新年愿望是希望晚年生活可以再“新鲜一点,快乐一点”。一面面新兴老年生活镜像的背后,映照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带来的更有保障的制度和更有尊严的晚年。
“时髦老人”的奇思妙想
用铁锅演示天眼、用扫帚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用羽毛球拍模拟正负电子对撞机、用银杏叶折纸蝴蝶……短视频里,一头银发的“吴姥姥”用各种接地气的道具做起了趣味物理实验。她像哆啦A梦一样,从卡其色的多功能马甲口袋里不断掏出各种新奇的道具,和视频前的观众一起探讨着“宇宙到底有没有尽头”,“平行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吗”。
这位年过73岁的视频博主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说起话来,思维敏捷、爽朗伶俐;笑的时候,露出两颗尖尖的虎牙,精气神丝毫不输年轻人,被网友亲切地唤作“不刷题的吴姥姥”。近两年来,这位花甲之年的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凭借一系列硬核科普短视频走红网络。2022年底,和吴姥姥一起出圈的“银发知播”团体获得“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这13位“知播”成员平均年龄77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也有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他们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用时髦的话语方式讲述年轻人喜欢听的科学和人文知识。
在年轻人眼里,他们是不惧年高、在汹涌的数字浪潮中主动拥抱新技术并在互联网平台发光发热的“新兴群体”。和中国社会中对于老年群体的传统标签化印象不同,“知播”圈的老人们所代表的新一代“银发族”普遍更具有自我意识,更乐于社交,也更热衷于“悦己消费”。他们不再把生活的重心圈定在家庭后代的忙碌里或是独自留守的落寞中,乐于拥抱新生活,与时代接轨,用自己享受的方式刻画着一幅幅热气腾腾的晚年生活图景。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制度化的保障如何带来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跨过时间的湍流,当我们“银发飘飘”,是否还能拥抱更多可能性?这群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的“时髦老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答卷。
从不褪色的生命热情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银发一族的能量正在互联网上一间间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里创造真正的流量。他们在退休后转战互联网,把短视频变成科普课堂,将拼音、电工、天文、物理、文学等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大众。
同济大学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早在2018年就萌生了做短视频的想法。在科普短视频里,她一改传统物理课堂上的严肃作态,把一个个艰涩难懂的物理名词投射进日常生活里——讲正负电子对撞机时,她手握的是羽毛球拍;讲散裂中子源时,她手里拿着的是纸篓;讲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时,她端出了一口锅……对吴姥姥来说,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她最向往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她也正在用这份梦想搭建起更多年轻人的梦想。
在近日的一次采访中,“吴姥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多年的物理教育、科学教育使她认识到,人只有保持好奇心才能保持学习愿望。
“以年轻人的方式和年轻人对话”是吴姥姥眼下的心愿之一。“看到自我价值,获得自信心和责任感,学会研究,善于合作,敢于挑战”——吴姥姥希望把自己在镜头前呈现的这股劲头传递给所有观看视频的年轻人。
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在镜头前所呈现出的热气腾腾的生活状态,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羡慕又憧憬的模样。吴姥姥的忙碌状态和活力指数也丝毫不输当下的年轻人,她除了需要应付像记者一样前来关注的大量媒体采访,还要投入许多的网络课程、线下讲座和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中。
吴姥姥的愿景是希望晚年生活可以更加“新鲜一点,快乐一点,任性一点。”
老有所乐的新型路径
“鲍勃”是62岁的“天津大爷”王力在一所养老院里获得的英文名字。因为王力参演的情景短剧视频系列受到大量关注,有英语博主特地探访了养老院,并给每个老人都取了时髦的英文名字。作为短视频拍摄的“后进生”,鲍勃会在镜头前腼腆地表达:“要在事业上学习爱丽丝严谨认真的状态,生活上学习老顽童卡尔乐观积极的心态。”
爱丽丝和卡尔是他在 “哏都养老院”的好朋友,也是视频系列的“常驻演员”。从今年4月份起,“哏都养老院的哏事”仅在半年时间就收获了全网超过100万的粉丝,流量最高的一条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2亿次。视频中,老人们豁达、开朗,从不避讳提及衰老和死亡,展现出的乐观与通透戳中了不少年轻人的心。一条高赞的弹幕是这样说的:“养老院里的爷爷奶奶,治好了我多年的焦虑!”
被网友们调侃的化学课“逝验”是“哏都养老院”的爆款作品。曾经在天津一所中学担任化学老师的余幽芳扶着助行器,手持教鞭在桌子上敲击,周围坐着一群七八十岁的学生。为了增加真实感,他们穿上了孙辈们捐赠的中学校服。这场情境中的化学课里总有“学生”因为“操作不当”引发爆炸或是气体中毒。扮演学生的老人们在课堂上被担架抬走,下节课又挂上了吊瓶,不时还需要吸氧……网友们笑称“上课挺废学生的”。
参演的主角之一“鲍勃”曾经是位企业家。他在不惑之年突发脑梗留下了左臂无法抬起的后遗症。生病、离异、母亲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曾让这位60岁出头的老人一蹶不振。最初来到养老院时的他几乎从不与人社交。一推开房门,他总是孤独地一个人坐在床边,手指尖的皮肤被烟熏得发黄。
加入短视频拍摄团队之后,鲍勃的生活里有了不一样的乐趣。他喜欢在视频里被人问候的感觉,也第一次和养老院的伙伴们走出院子去看大海。
在养老院担任内勤主管、负责短视频选题、拍摄和筹备的主创之一冯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发起拍摄的初衷就是消除大家对养老院的恐惧,以及对生活和死亡的焦虑。拍摄内容往往结合时事热点,也帮助老人重新唤醒年轻时的记忆,重新演绎高光时刻。“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延长社交寿命,重新跟社会连接,让大家感觉到被关心。”
“其实这些老人大多不惧怕死亡,而是惧怕被遗忘,”冯岩说。“这群老人没有站在社会的边缘,而是成了自己的中心。”冯岩说。“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看到他们充满活力的状态,这是很多养老院的老人们无法讲出来的梦想。”
冯岩告诉记者,系列视频走红之后,很多年轻人都专门留言给他们心目中的“明星老人”点赞,也有老人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多年失联的老邻居。
养老院“潮流养老”的新尝试提供了老有所乐的新路径。这条路径不再是单向的照护,而是双向的沟通,是牵着他们的手步入互联网的新世界,让他们在热气腾腾的交流中体会新鲜事物,拓展代际沟通。
属于银发一族的新兴潮流也在许多城市的养老院和老年大学陆续蔓延。在河南许昌的一所民办养老院里,有老人戴着墨镜“打碟”,随着动感DJ “蹦迪”。据媒体报道,这间养老院不仅免费入住,还建起了电竞室、电影院、书画室、小酒馆等休闲场地。95后院长樊金林希望通过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激励将“网红养老院”运营下去。他想告诉人们,老人们也很潮很爱玩,养老院可以做得充满朝气。
与此同时,成都市老年大学近年来新增了许多“潮课”,比如无人机、视频剪辑,甚至街舞等,都是满员状态。除了这些帮助老人追赶潮流的新课程,家庭收纳与整理、老人心理学等这类针对老人生活、保健和社交所需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不少老年大学“上新”课程中的主流。
从不缺席的底气和保障
一面面新兴老年生活镜像的背后,映照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带来的更有保障的制度和更有尊严的晚年。更加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更加多样的“银发经济”发展、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投入、更开放多元的社会文化……中国正在老龄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努力建立一个老年人友好型社会。
根据中国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9%,已接近中度老龄化阶段。根据国家卫健委测算,预计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长期从事城市文化与区域现代化研究的南京大学李程骅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辅相成。一方面,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新特征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机遇新保障,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尊重老人、维护老人合法权益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老年人的贡献,老年人在人口现代化、经济社会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推动解决老年人养老、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问题,努力满足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作为一名养老产业的从业者,冯岩在日常工作的点滴里感受到了全社会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和对老年人细致的关怀。“哏都养老院”最近组织了一次老年人集体参观动物园,冯岩被整个旅途中志愿者的配合与支持所感动。“我们给每位老人都配有一把轮椅,几乎所有的公厕都配有轮椅专用道,进进出出各个环节全都有志愿者热心帮忙。我们还收到了不少来自社会各界的慰问品和爱心包裹,有些都不留名字。”
冯岩觉得,眼下一个更多层次、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搭建,而他的心愿则是希望看到一个全龄友好的社会,一个让老年人可以“自由做自己”的文明生态。他呼吁加快破除老龄群体的“数字鸿沟”,让智慧养老服务助力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
“哏都养老院”院长陈原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是一份有责任感的工作。
“养老院不是老人们人生的最后一站,而是社会给老人们的另一个‘家’,”陈原说。
冯岩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愈发感到自豪。他知道自己正在用微小的力量探索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中“老有所依之路”。
举起手机,看到“老演员”鲍勃手舞足蹈,开心得像个孩子,冯岩在镜头的另一侧笑了。这一刻,他感觉自己的梦想和无数养老院老人的梦想交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