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共建·共享”——青岛中德生态园十年发展浅谈

环球网2024-04-19 18:25

青岛中德生态园系中德两国政府共同打造的生态合作示范园区。2010年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签约,2013年全面启动建设。自启动以来,园区积极引入德国理念、德国标准、德国技术、德国商品、德资企业,经过10年建设发展,已累计引进德国西门子、大陆集团等20多家世界500强项目、3000多家国内外企业落户发展。园区先后获选全球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绿色制造示范园区、智能制造灯塔园区、改革开放40年最具开放活力园区等20多项荣誉,入选中德友协理事单位、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理事单位,国家商务部、住建部等部委先后在园区召开全国经验交流会。被中国商务部、德国经济能源部誉为“中德两国政府间生态领域灯塔式项目,是中德双边合作园区的典范”。

(一)深化产业合作,引领绿色发展

以“德国+”引进德国企业融入中国发展,以“+德国”引进德国技术助推转型升级,专门设立德国企业中心,建成汉德D-Zone、中小企业加速器等产业载体30余万平方米,打造德国企业的中国之家。

建设智能制造合作基地。联合西门子、博世、海尔、同济大学等40余家单位组成“机慧圈”产业联盟,园区入选中德智能制造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西门子在德国以外的首个工业4.0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先后为双星、中车四方、海尔等中国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在园区诞生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今年8月份亮相慕尼黑电子展,受邀参与共建欧洲联邦云GAIA-X,成为欧盟外首个将平台架构融入到欧洲数据和云主权中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全球首个磁悬浮中央空调智能互联工厂、全球最大的滚筒洗衣机智能互联工厂相继在园区投产,园区2家互联工厂当选世界经济论坛评选的全球智能制造灯塔工厂。

建设基因科技未来产业基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教授、丹麦皇家爵士拉斯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领衔的专家团队项目落户,先后引进华大基因、正大制药、清原生物、百洋药业等重点项目20多个,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科技研发到民生健康、高端装备、产业基金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与华大基因合作建设世界规模最大海洋基因库,海洋生物领域基因数据库储量、基因测序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成立青欧生命科学高等研究院,与欧洲顶尖名校合作联合培养博士。

建设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总投资7000万美元的德国大陆康迪泰克流体技术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投产,主要从事汽车流体技术研发和生产,打造国内最大汽车管路生产基地;德国马克霍夫曼环保科技、德国代傲等一批高端节能环保项目相继投产。首个入驻园区的德资企业辛北尔康普项目连续3期增资,目前总投资额已达一期投资的3倍以上。

建设中德产业人才基地。以“双元制”人才培养为纽带,总投资36亿元的中德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学校、青科大中德学院、莱茵科斯特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等一批高校、高职和技能培训学校建成,成立了国内首个中德智能制造博士研究院,省内首个智能制造工匠学院年内建成使用,年均培养双元专业人才4000余人,搭建双向双元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

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原巴伐利亚州经济部部长威斯豪耶博士参观后表示:“中德生态园项目展示了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如何结合起来,在中国经济中将起到具有巨大的信号作用,不仅是生态的角度的生产,同时也展示了理智的发展”。

(二)加强生态合作,打造田园环境

主动对标联合国人居奖典范城市--德国弗莱堡,融合德国理念,汇聚德国元素,体现地方特色,建设产城融合生态园区,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向全国推广。

借鉴德国标准化模式,制定生态指标体系。参考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人居三”)、联合国2030等国际先进标准,设置园区建设“生态红线”,建立40项生态指标,指标二级分解777项具体控制子项,国内首次提出鸟类食源树种保护等6项指标。该指标体系通过德国三大认证机构之一的TÜV NORD公司认证,获评价“代表了国际生态园的一流水平”。参编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中德标准化工作会议等国际活动在园区召开。

引入德国高端规划设计,打造生态保护体系。德国gmp、SBA、FTA、欧博迈亚等以及同济大学等数十家国际国内顶尖机构、高校参与园区规划设计咨询,德国著名设计师托马斯•赫尔佐格等国内外院士级专家领衔园区规划设计。吸收德国城市建设经验,设定小街区尺度,实施低冲击开发,形成“德国小镇”街坊式城市肌理。100%推行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水体、林地等原有地貌肌理保留利用率达60%以上,利用原始村庄拆迁建筑废弃物生态修复山体15万平方米,修复绿地100多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40%以上,综合运用10余项技术打造海绵城市,提升固碳效果。

学习德国生态建筑技术,建设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园区被动房项目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签约,累计建设被动房面积40万平方米,建设全国被动房推广示范基地,被动房技术在学校、酒店、办公、住宅等多类型建筑全面示范应用。被动房体验中心竣工运营,并通过德国PHI权威机构认证;作为亚洲最大体量被动房公共建筑,年节约一次能源消耗130万千瓦时,减少CO2排放量664吨。首届及第四届亚洲被动房大会先后在园区举办。园区被动房获选“绿色解决方案奖”中国区网络评选第一名,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评选。德国企业中心获德国DGNB铂金奖认证,园区C2组团获亚洲首个德国DGNB区域金奖认证。园区先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首届中德城市间标准化合作研讨会、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等国际会议上做主题发言。

时任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参观后表示,“对比全国中德冠名十几个园区,对青岛中德生态园前景最为看好,这里有德国的情景、特色、标准,感觉有些地方就跟在德国一样”。

(三)拓展人文合作,共享美好生活

围绕一带一路,不断放大中德生态园的平台作用,开展中德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搭建城市交流展示平台。园区先后同德国莱法州、曼海姆市、奥尔登堡市、雷根斯堡市等10个州市签署备忘录并开展合作,园区相继在德国慕尼黑、法兰克福设立代表处,引进莱法州驻山东办事处、奥尔登堡市驻青岛办事处、曼海姆驻青岛办事处、雷根斯堡驻青岛办事处;先后承办青岛市政府德国企业公众日、德国葡萄酒节等活动,先后举办德国城市生态展、隐形冠军合作论坛、中德生态合作沙龙等活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时任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基社盟主席霍斯特·泽霍夫,下萨克森州州长威尔,时任德国驻华大使葛策等德国政要10余人次到访园区。

搭建知识产权合作平台。与IP Key搭建中欧知识产权圆桌交流机制,拜耳-同济知识产权论坛在园区举办。针对在华德企的核心关切,成立山东省首家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山东省首家知识产权仲裁院,聘请德、英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名专家担任仲裁员。率先在山东自贸试验区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设立中国北方首个知识产权综合责任保险,帮助德国曼泽纳商标维权获赔70余万元。先后为德国曼泽纳、欧科林格、拉菲特等入园企业提供商标注册等维权指导,受到德国企业欢迎。

搭建文化体育交流平台。被德国政府誉为“德国国宝”的国际顶级品牌——博兰斯勒,在园区全资投资设立旗下品牌欧米勒钢琴研发生产和展示基地,享誉全球的德国欧米勒国际钢琴公开赛永久落户。与德国足协、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签订合作协议,德国首个亚洲足球培训基地、德国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首个中国足球学校落户园区,连续承办首届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拜仁青年杯中国区决赛等活动。累计参加活动人数逾10万人。

搭建青岛中德国际客厅平台。从德企核心需求出发,建立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全面汇聚德国元素。成立中德国际智库,聘请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德国环保署前署长托普夫等25位中德知名人士担任园区顾问。建成山东省内首个中德技术产品交易平台,搭建“中德商通”经贸合作平台,服务德国3000多种产品首次进入中国;连续作为广交会德语展区唯一官方授权合作方,年贸易额突破30亿元。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参观园区后表示,“中德生态园是中国经济由量的扩增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典型案例”。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