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已收件 | 一封令艺术家们动容的来信

中央民族乐团2024-06-28 12:17

甲辰端午

中央民族乐团

《颂·黄钟大吕》聆乐篇

如约登陆国家大剧院

自《颂·黄钟大吕》首演以来

一直圈粉不断

那么它究竟在观众心中

有着怎么样的魅力呢?

前不久

我们收到了一封乐迷来信

我曾幻想过,如果古代有留声机会怎样。

那史书里留下的片段一定更精彩,《诗经》里晦涩难懂的短句会变成朗朗上口的曲调,唐诗宋词为人熟知的不再只是词藻,还有音律。中秋月圆时,我们可以哼唱苏轼同款《水调歌头》,而无需王菲再开嗓。如果那些音符可以和文字一起源远流长至今,应当不亚于时下的流行歌曲。

但若说这种留白是遗憾,我想也不算。因为想象的空间无限广阔,人们便尽可以去畅想古老的歌谣如何宛转悠扬,盛世的洪音鼓乐又是如何庄严而壮阔。

幸运的是,这些留白总不会成为空白。音乐家们尽力填补着,力图重奏历史长河中遗留下的音符。而在国风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国风”音乐也正迎来着前所未有的众多追随者。

我算是其中之一,不懂音乐,堪堪称得上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不得不说,中国人喜欢中国民乐这件事,是刻在骨子里的DNA,像呼吸一样简单。当那些丝竹钟鼓近在眼前,琴瑟和鸣不足十数米时,那种震撼是会让人头皮发麻的。

今年端午节,我在现场听《颂·黄钟大吕》聆乐篇中央民族乐团音乐会,这种感觉尤甚。这也是我第一次零距离听编钟奏响,若要形容,应该说这场音乐会填补了我认知中的一项空白:什么叫黄钟大吕

音乐会的开场曲目《颂》,没用几个音节就把我拉回了“黄钟大吕”这个成语诞生的时代。它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大司乐》,这部儒家经典的另一篇《周礼·春官·大师》对演奏乐曲的器物进行了严格的划分,谓之“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这是八类材质不同的乐器,在今天的现场演奏中已极少能同时见到。在音乐会现场,当代表这八种分类的传统乐器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时,甚至不需演奏,便让人觉得置身西周

柷响起了,木棒敲打着方匣,“笃,笃”。一场盛大的礼乐拉开,它竟没有任何繁缛礼节,几声敲击已是唯一的开场仪式。但当钟、磬、笙、埙......这些八音的代表乐器一件件奏响,一段段汇聚而来时,这间坐满听众的音乐厅就不再是音乐厅,倒像在恢弘肃穆的周王室庙坛了。

清脆的编钟与轻盈的石磬同声相和,构成金声玉振的乐章,在连绵铺开的恢弘乐曲中平添几抹空灵。雄壮鼓点做底色,笛声悠扬婉转,好像有画师在大地上勾勒着满园春色,转而陶埙响起,苍茫飘渺,他又大笔一挥,泼墨出壮阔的山河。

我坐在台下,听或急或缓的曲调流淌,看到那诺大的周王室大殿百官朝列,钟鼓浩荡,好一派盛世祥和。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周颂》终于跳出古老的书简,在这一刻有了具象的体现。

另一曲《金戈铁马》,则与庄重典雅的《颂》截然不同。这曲融合了《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两首琵琶古曲的时代新作所呈现的,是楚汉相争的决定性战役,也是秦末天下混战的终点,垓下之战。

历史上的垓下之战,让西楚霸王项羽走向末路,自刎乌江。也让那草莽出身的刘邦大胜而归,定下汉的版图,从此开创四百年王朝盛世。一场战争,两个结局,有胜者的磅礴意气,也有英雄末路,慷慨悲歌。

《金戈铁马》的独特之处,便在于融合了《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两种曲风,两种情绪,两个故事,两个视角。这场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竟在琵琶拨弦中被一笔笔勾画出来,两位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向的人物在这首乐曲中又一次并肩而立了。

琴弦急拨,嘈嘈切切,加快的节奏不留喘息,刻画着铁蹄飞踏间不容发,兵戈相交,务必斩敌于千钧一发。当五把琵琶齐声合奏,配以鼓声隆隆,你能听见千军并进,战车轰鸣,有西楚霸王高声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亦有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慷慨。

而当竹箫呜咽,舒缓的曲调悠悠响起,诉说的是千百年前的归家情思。“垓下将军夜枕戈,半夜忽然闻楚歌”,这一刻,即便不是楚人,也听懂了四面楚歌,如泣如诉。

那是古老的战场,能文能武的琵琶弹出血与泪的交锋。观众听曲如观史,一方舞台让我们站到了历史的版图上,去纵览沙场肃杀两军对峙。也记起在今天的边疆,亦有离乡的将士枕戈旦待,他们也有不胜不还的热血豪情。

这就是民乐的魅力,它讲述着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从古到今。当我们说以史鉴今时,又何必执拗于纸页书本。一弦一柱,一歌一舞,不都是中华文明的注解吗?

如此想来,有没有留声机刻录下代代乐曲,倒也的确无甚遗憾。江山代有才人出,时代会赋予它属于这个时代的音律乐章。

我们与曾经的诗书礼乐又有多远?三千年华夏文明,或是眼前那拨弦的一瞬间。

黄钟大吕,一颂千年。

音乐的力量是无形的,却能深深触动每个人的心。在音乐会上,我们看到了观众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摇摆,听到了他们在乐曲高潮时情不自禁的掌声,感受到了他们在音乐会结束后仍沉浸在音乐中不愿离去的情感。这些瞬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音乐与人心之间的紧密联系。音乐感动了观众,而观众的反馈又反过来感动了我们。

让艺术家们深受感动、鼓舞的是,我们的观众如此用心、用情地观看并记录音乐会。这些文字不仅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让我们对音乐的力量和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们更加坚信,音乐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它能够讲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一弦一柱、一歌一舞,都是中华文明的注解。音乐不需要留声机来证明它的存在,因为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音乐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期待与您、与广大乐迷朋友在音乐的世界里再次相遇。

乐迷留言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音乐会,主持人很专业,词写得又美又有知识密度。《诗经》的演绎我很喜欢,它本来就是来自先民的吟诵。《金戈铁马》王野平琵琶能文能武,能豪放能婉约。这首曲子结合了《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视角更为宏大,乐队编制也很大。开头埙和箫表现萧杀的气氛,然后打击乐带来金戈铁马,池座两侧的镲摩擦出了风声。更别提琵琶的表现力了,时而金石相击,时而愁肠寸断。《春江花月夜》总是见到的组合,还是想感叹一句真好啊,唱得也好~听得特别感动,可能是因为不知何起的思念能够通过音乐穿越古今吧。《丝绸之路》音乐一起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中央民族乐团端午节应个景听民乐。黄钟大吕分别为古乐十二律的阳律第一律和阴律第四律,音乐会以此命名,节目单上的每首曲目也以十二律之一作为开头,共十二首曲目。现场主持的解说代替了国家大剧院往期的导赏册。上半场最爱《金戈铁马》,琵琶音能文能武,上半段是刘邦的十面埋伏,下半段是项羽的垓下之战,仿佛听到了项羽落泪的声音。《酒狂》里大阮的演绎有现代曲风之感,对《梅》里的琵琶手的演绎印象深刻。下半场最爱第一首《良宵》,二胡演奏家的演绎丝丝入扣,层次很是细腻。

感谢同学送票,期末周溜出来放松一下。二胡表现《梅》那可真是比倚梅园的梅花开的还热闹,下半场真的超级无敌享受。刘沙老师指挥超有激情!坐在古琴后面吹笛子的老师也超级厉害!

以及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问一下二胡首席李超旁边坐着的戴眼镜小哥哥叫什么呀?有没有社交账号,哇,想关注一下!

国家大剧院端午《颂·黄钟大吕》音乐会,非常震撼,一是民乐的魅力,钟罄丝竹,八音十二律,既能演绎气势磅礴的金戈铁马,也能奏出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唢呐一出,下里巴人,赛马里加入了草原的冬不拉,丝绸之路异域风情拉满,琵琶二胡各显神通。每一种乐器都有独特的音色和情调。二是大师的魅力,不得不说国家队的专业和审美必须是一流的。琵琶和古琴,二胡演奏,弦乐器丝丝入耳,笛、箫、笙、埙管乐器一出声情感拉满,后排的打击乐小哥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感谢中央民族乐团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美好的端午佳节视听盛宴。

中央民族乐团端午音乐会,《知音》虽然只有两台古琴,但效果绝对不只有两台古琴那样。《丝绸之路》几个大声部相互配合,节奏虽然快但稳,做沙漠里的鹰,做沙漠里等待猎物的蛇,做沙漠里的龙卷风,做龙卷风中被狂风吹着的植物,根深深扎在沙土里,毫不动摇。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