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安论坛在北京举行,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海外安全利益”话题展开研讨

环球时报-环球网2024-08-18 19:34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李嘉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其中,就包括强化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体制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海外利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8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中海安(北京)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中海安论坛(2024秋季)在北京举行,多位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海外安全利益”话题展开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院长陈岳认为,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中国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时规避安全风险,对于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至关重要。

论坛推出的“全球安全风险指数研究设计框架”中,涉及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公共安全风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表示,金融领域越来越成为全球安全风险的重要一环。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3月末,我国对外资产规模96643亿美元,我国对外净资产规模持续增长。由国家、企业、居民多主体控制的投资分布在不同领域,规模庞大,如何保障其安全非常重要。因此,聚焦央国企业务涉及多、国家对外投资多、客户关注多这三个标准遴选重点,有关方面进行投资分析与预判较为合理。

赵锡军表示,由于央国企大部分在能源、矿产、粮食等领域进行海外投资,其经营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对潜在风险研判和规避,从供应链安全角度来讲是一种很好的考量。同时,中国对外投资、持有境外股票和债券的规模很大;美国和欧盟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打压对相关方面出口市场的影响也很大。综合考虑,对投资、贸易对象国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可以帮助中国在向外拓展投资的总体过程中,把握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提到,在政治风险中,应该重点关注目标国国内政局变动可能会给中国海外利益带来的风险。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丰教授进一步表示,应该根据中国企业、中国驻外人员等不同类型主体对相关问题的关切程度,在社会和法律层面给予更为细化的建议支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认为,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项目,当地的种族、民族、宗教因素也应该被纳入公共安全风险指数加以衡量。

此外,外交学院《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教授还强调,社会风险与公共安全风险中,应该考虑旅游安全、气候安全等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认为,网络安全在当下全球发展中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当下,全球发展和安全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交织,个别国家和地区的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形势进行研判十分必要。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日涵认为,尽管美国风险较大,但机会也有,一些中国投资者依然会选择美国,例如中国的电商平台迅速开辟美国市场,因此对美国的研究是必要的。

谢韬认为,鉴于中国对非洲投资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开,已有的全球安全风险指数研究设计框架中,对非洲的关注尚显不足。赵锡军则认为,中国对外资产中,储备资产3.5万亿美元;2024年1-3月,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2736.4亿元人民币。这些投资主要分布在东盟、欧盟和美国,对这些目标投资地的研究十分重要。他还强调,要注意系统性安全风险的把控。

热门评论举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