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继拜腾、威马、高合之后,极越汽车陷入经营困境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怎么看?
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成败。企业被优胜劣汰,恰是市场在发挥作用,是经济规律使然。中国汽车市场强手如林,竞争充分。极越等新兴品牌面临怎样的竞争压力?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就曾感言,“中国市场就是健身房,不上强度跟不上”。
这也恰恰证明,一众在市场竞争中崛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是在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是有真功夫、硬功夫的。
车灯的故事很有说服力。理想汽车目前采用的“一体式贯穿大灯”,以前只应用在概念车上,就连当时已经给奔驰宝马供货的企业——星宇车灯,也不具备生产条件。两家企业一拍即合、联合攻关,建新厂房、买新设备,最终研制成功,将“一体式贯穿大灯”首次应用在量产车上。
如今,像这样开行业先河的创新,在国产新能源汽车上比比皆是。重新定义“智能”“豪华”,甚至重新定义什么是“汽车”,这在过去不可想象。
但既然是新兴产业,就难免遭遇成长的烦恼,不妨以这次事件为契机,探讨一二。
烦恼之一,当竞争白热化、淘汰赛进入深水区,如何保障经营困难企业的员工和车主的权益,就成了必答题。
汽车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产业链条长,涉及劳动者多,影响范围大。而且一旦车企关张,现有车主如何维修、保养车辆,也是大问题。这次极越汽车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很多员工、车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可以预见,行业竞争未来还将持续,如何尽量减少市场正常新陈代谢对普通劳动者、消费者,以及整个产业链条的冲击,应成为车企、行业包括政府共同思考的课题。
烦恼之二,“内卷式”价格战的问题。
新兴产业作为蓝海,初期的激烈竞争有走向失序的风险。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问题,近来持续引发讨论。对待低价策略,应采取辩证眼光。一方面,要看到我国产业配套齐全、产业链条完整,很多企业一旦进入某个领域,就能“把价格打下来”,这绝不是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优势。比如汽车中的空气悬架,过往动辄几万一套,只能用在高端车型上。随着中国企业进军这一领域,将成本控制在几千元一套,很多普通车型也用上了空气悬架,最终得益的还是消费者。
另一方面,以不合理低价,搞“内卷式”价格战,长此下去就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甚至形成不良产业导向,即大家只追求控制成本,而忽视了创新与品质。当年电商发展初期出现的低价假货乱象,共享单车、线上打车发展初期,以补贴式低价疯狂抢占市场、排除竞争者的乱象等等都表明,“内卷式”价格战没有赢家,不利于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释放了明确信号。不少车企就表示,不“卷”价格,而“卷”创新、“卷”品质、“卷”服务、“卷”性价比。相信这样的思路才能走得长远,真正造福消费者。
烦恼之三,新兴产业如何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
在一些领域,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存在明显的替代和挤出效应。汽车产业就是一个典型。开新能源车的多了,开油车的自然就要减少。这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两者发展,协调彼此利益关系。比如这两年持续引发讨论的“油电同权”问题,油车企业和用户希望能享受与新能源车相同的政策和待遇,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当新兴产业短时间实现极大发展,会对传统产业造成一定冲击。
拉长时间线,在新老产业交替中,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其实不胜枚举。往前看,历史上当蒸汽机大规模出现时,引发了很多手工业者的不满,甚至出现砸机器的情况;往后看,随着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也会给一些行业和就业群体带来冲击。这类短期的失序与不平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同时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而传统产业也不意味着一定落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统筹好两者发展,先立后破、不立不破,适当拉长新旧产能更新替代的周期,“熨平波动”,最大限度兼顾各方利益,让大家各得其所。
青春就有阵痛,有痛才能成长。成长的烦恼,因成长而产生,也必将在持续健康成长中得到化解。
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既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更合乎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势。给予更多阳光、雨露,也进行必要的规范、引导,新兴产业定能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