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未央区以 “首善之区、一流环境”的标准要求,优政策、活要素、稳预期,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市场认可、企业信赖、群众好评。2023年以来,未央区先后荣获“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区”“全国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区”称号。
一、狠抓“五项机制”,高效推进改革工作落地见效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安排,为推动营商环境各领域改革定向掌舵。年初,未央区率先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十八条举措》,启动实施18项自主改革任务。5月,印发《未央区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行动方案》和《任务清单》,进一步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建立“1+1+N”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一套方案、一套考核办法、多项改革举措配套衔接的工作体系,实行“清单化”管理,狠抓调度安排、督导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按期完成。
二、注重纾困解难,打造市场更满意的政策环境
紧贴企业实际需求,谋划出台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宣传,注重政策兑现落地,一体推进政策环境升级优化。出台《未央区加快“五上”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印发《未央区强化项目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营商环境“小切口”改革方案》等,全面启动惠企政策兑现专项行动,在区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开设“未您办”政策兑现专窗,提供政策咨询、导办、受理、代办、兑现“全流程”服务,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直达快享”。健全完善《未央区惠企政策清单》和相关办事指南,强化惠企政策兑现落实,并通过“西安政策通”平台向社会公布。截至目前,梳理《未央区惠企政策清单》100余条,制定标准化《申报指南》,2024年累计兑现金额1000余万元。
三、持续深化改革,打造办事更便捷的政务环境
全面加强改革集成统筹、升级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显著提升区域政务环境。升级市场准入集成服务,全面实现企业开办一件事“3小时、1环节、0费用”全流程办结。创新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模式,推出具有未央特色的准入准营、“个转企”等10个“一件事”应用场景,办事流程压缩72%以上,群众跑动次数减少47%,审批时限缩短38%。推出“1+N+Y”“云上标勘”机制,72个现场踏勘事项办理时限不同程度压缩了5-85个工作日,成为全国政务服务踏勘标准化试点单位,《“云上标勘”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经验做法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结合楼宇企业业态,精心打造了23个综合服务驿站,可一站式提供55项基础服务事项和2-5项特色服务场景。推出两批共100项“一证(照)通办”事项,出台支持“个转企”10条措施,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2024年,全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1万户,总量突破22万户,稳居西安市前列。
四、全力安商护企,打造预期更稳定的法治环境
构建诉源、执源治理工作机制,强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探索建立金融领域诉调对接、一站式多元商事解纷机制,在全省率先设立“营商环境诉源治理工作站”,在源头息纷止争。推行“律所+”服务模式,“一对一”精准对接重点企业,开展法律“体检”入企活动。组建“法院专职团队+专业调解员团队+辅助服务团队”调解队伍,创新构建“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调解诉讼衔接、法院诉讼托底”分级化解模式,线下设立营商环境诉源治理工作站和29个诉源治理驿站,线上打造“e法庭”和“远程调解室”等互联网解纷平台,持续深化诉源治理体系,推动商事纠纷公正、高效、规范化解。探索构建“法院+”工作模式,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法治保障,通过该模式办理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案件入选全省十大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五、强化资源保障,打造支撑更有力的要素环境
统筹未央区位、产业、人才、科技等资源优势,在要素保障上协同发力,积极构建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体系。揭牌运行秦创原·西安未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市第一个被授予秦创原总窗口“卫星岛”的区县,成功孵化23家科技型企业,创造3件发明专利和15件软件著作专利,新质生产力不断释放。搭建政金企对接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四链”融合。全面实行“模拟审批”,提前介入项目土地和规划手续办理,推动项目“拿地及开工”。实行分阶段联合验收,推进项目“完工即投用”。优化完善水、电、气、暖、通信联合报装机制,实现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三零”服务全覆盖,全过程办电时间压减至10个工作日内。
六、维护良好秩序,打造竞争更公平的市场环境
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出台道路安全、城市管理等七大领域100项“首违不罚”事项清单,共办理“首违不罚”事项1748件,累计免罚金额111万元,相关做法被省职转办第6期简报刊登。狠抓秦创原·西安未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样板间”,现已入驻创新创业团队17家。探索开展“综合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改革,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风险等级不同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营造“守法者无事不扰”的经营氛围。以规范化建设为主要抓手,先后建立完善了“12345”市民热线工单尾号包抓和分组协同、工单“体检”、专项督办、疑难工单研判、应急值守等5项工作机制,针对营商类工单,实行转派、督办、回复、体检、研判“五优先”。
七、提升服务质效,打造亲清更统一的政商环境
践行亲商、富商、安商理念,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精准化立体助企服务体系,营造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敢干的营商环境。健全“五上”企业培育机制,为每一家“五上”企业配备一名区级或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推动企业做大做强,2024年在库“五上”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定期组织营商智库专家和体验官举办主题沙龙活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建立党政“一把手”政企见面会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召开政企见面会。今年共召开政企见面会19期,办理企业问题诉求90余条。创新建立“项目代办员”制度,优选100名年轻后备干部匹配重点项目,当好政策“宣传员”、审批“服务员”、问题“收集员”、政企“协调员”,为项目招商、落地、手续办理、开工建设、投产达效,提供“全生命周期”跟踪代办服务。健全“12345”市民热线企业群众诉求从受理、转办到跟踪、反馈、评价、督办的全程工作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