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2月14日至16日在德国举行,中方代表团的出席给欧洲带来一阵暖风。有欧洲媒体表示,与一些大国相比,中国外长王毅用一种“更加包容与亲和的态度向欧洲人发表讲话”,向欧洲保证中国是值得信任的伙伴。香港《南华早报》也表示,中国展开“魅力攻势”,展现出友好合作的姿态和建设性态度。
今年是中欧正式建交50周年,王毅外长通过在慕安会上的讲话,以及与包括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外长巴罗、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等政要的会面,向欧洲和世界清晰地传递出中国的“世界观”:中国仍是多极体系中的确定性因素,将坚定做变革世界中的建设性力量。同时,中方始终认为欧洲是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中欧双方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多极化趋势赋予了中欧更多携手寻求“公约数”的可能性。
今年慕安会报告的主题也聚焦“多极化”,指出这一趋势可能成为全球治理的机遇,也可能因分化加剧而引发无序风险,暗含着在多极化背景下欧洲对自身角色的迷茫。当前,俄乌冲突持续对欧洲的战略资源造成消耗,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不断冲击跨大西洋信任,而新兴技术竞争、经济摩擦和能源危机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欧洲的战略焦虑。欧盟本身就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联合体,自带多边主义基因,更理解保护主义、技术封锁和“小院高墙”只会加剧全球风险,而数字鸿沟、气候危机、治理赤字需要多方的平等合作才能解决,在这些方面,中欧的利益和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在欧洲人最关注的乌克兰危机上,王毅外长说,从危机爆发的第二天起,中方就希望对话协商解决,这与欧洲人渴望和平的心情是一样的。中国始终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强调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争端,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缓解欧洲紧张局势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俄乌冲突中,中国没有隔岸观火,更没有借机牟利,而是始终倡导各方保持克制,反对将冲突工具化,这些努力都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坚定做欧洲和平的建设性力量,对欧洲而言意义重大。
近年来,在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中,中欧关系保持了整体稳定。中国始终本着互利共赢的态度去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给予中欧民间交流方方面面的便利,在中国的“免签朋友圈”中,欧洲国家所占比例是最高的。从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交时的24亿美元贸易额,到如今的近8000亿美元;从货物贸易的“山高路远”,到全年开行1.9万多列的“钢铁驼队”,双方都能清楚看到,中欧经济互补的一面远超竞争的一面。如今,在多极化不可逆的趋势中,中欧之间的合作面更宽广了。双方既有珍视自由贸易、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的共识,也有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增长点。欧洲的“战略自主”诉求与中国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共赢空间。
慕安会历来是欧洲安全观的风向标。近年来,其报告主题从“西方的缺失”“摆脱无助感”到如今的“多极化”,反映出欧洲安全战略从被动应对到务实调整的转变。本届慕安会设置“中国专场”,大约30%的发言者来自全球南方国家,体现了欧洲对国际权力结构演变的尊重。当然我们也看到,受制于对美安全的依赖,欧洲内部对华政策仍存在分歧,一些政客将中国视为“制度性对手”,对华政策的反复可能延缓中欧合作的进程。要将中欧间的共识转化为行动,还需跨越认知与利益的双重鸿沟。
尽管中欧关系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一些挑战,但双方仍然希望将过去50年的友好与合作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中国始终是和平的推动者、合作的倡导者,在中欧和国际事务中是一以贯之的建设性力量。无论是气候谈判还是人工智能治理,中欧在维护多边框架上存在广泛共同利益。在这个变革的世界中,中欧进一步携手合作,将有利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共同书写多极化世界的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