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世界乐见“和平”成为安理会涉乌共识

环球时报2025-02-26 00:01

2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0票赞成、0票反对和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一项由美国提出的有关乌克兰问题的决议草案。美国、俄罗斯、中国、韩国、巴基斯坦、巴拿马、圭亚那、阿尔及利亚、塞拉利昂和索马里投了赞成票,法国、英国、丹麦、希腊和斯洛文尼亚投了弃权票。该决议的关键内容是:“呼吁迅速结束冲突,并进一步敦促乌克兰和俄罗斯联邦之间达成持久和平”。这一表决结果显示,在俄乌冲突爆发3周年之际,各方对于结束冲突的迫切感空前提升,推动“和平”两个字成为当天安理会会议上的“最大公约数”。

持续3年的军事冲突,给俄乌两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人道主义危机,其负面效应也早已溢出两国边界。它加剧了非洲国家严峻的粮食短缺困境,令欧洲消费者饱受能源价格飞涨之苦,搅乱了全球制造业产供链,还抬升了多条国际航线的风险与成本。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场冲突不能让地球上几乎任何一个人置身事外。3年的惨痛教训换来了一个日渐清晰的共识:军事手段无法终结仇恨,制裁施压只会加深裂痕,而对话谈判是目前能看到的解决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

关于此次表决,有西方媒体将“中美俄站在一起”作为新闻看点,其实是找错了重点。中国投票不是为了支持某个国家,而是把票投给了“和平”,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所说,中方的投票立场体现了我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一贯原则和主张,“中方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伊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提出“四个应该”,包括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应得到遵守,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应得到重视,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应得到支持。我们以“四个应该”为遵循积极开展外交斡旋,派特使开展穿梭外交,同俄罗斯、乌克兰等有关各方保持接触,呼吁坚持“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三原则,并同巴西等国发起成立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汇聚全球南方国家集体智慧,形成支持和推动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不是这场危机的制造者,更不是当事方,但我们没有隔岸观火,更没有借机牟利。如今,这项涉乌决议以“三分之二赞成、无一反对”的结果通过,表明中国以对话协商、政治解决争端与冲突的主张得到了包括美俄在内更多国家的共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社会对和平前景的普遍期待,为之后的谈判准备了适宜的舆论氛围。当然,美国提出的这份涉乌决议的通过,并不意味着国际社会在乌克兰问题上已经“达成一致”。5个国家在此项投票中选择弃权,由俄罗斯和欧洲提出的多项修正案也未获得通过,反映出各方分歧依然明显。可以预见,俄乌和平的进程大概率将经历艰难和反复,不可能一蹴而就。

历史告诫我们,世界需要的,是乌克兰危机真正“画上句号”,而非仅仅点上一个“休止符”。乌克兰危机带给世界的教训是深刻的,危机“标本兼治”的基础,应该是摒弃对立对抗的冷战思维、非敌即友的阵营观念,以及修正失衡的安全观和畸形的秩序观。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为从根本上解决乌克兰危机提供了重要思路。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脱离全球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一种安全可以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只有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对话总比对抗好,和谈总比打仗好。以往的经历一再证明,战火冲突不是必选项,对话合作才是公约数;阵营对抗不是主旋律,共同安全才是最强音。当更多国家选择以理性代替对抗,以包容替代排他,俄乌和平的曙光才能真正照进现实。希望接下来的和平进程由所有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平等参与,世界乐见其成,中国也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危机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