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潇潇,石碑凝望:清明追忆拉贝逝世75周年

——吴为山为和平立碑,为良知传声

环球网2025-04-05 09:58

清明时节,万物生长,天高水长。

在德国柏林西郊的墓园中,雨丝缠绕着一座静默的墓碑。碑上浮雕的面容,目光深远,似在穿越历史风尘,凝望东方——那是约翰·拉贝,那个在南京最黑暗的岁月里挺身而出的德国人。

今年,是拉贝先生逝世7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三代人的时光悄然流逝,但他用良知铸就的丰碑,却从未褪色。

1940年代,南京城陷于战火,百姓无助呻吟。拉贝,这位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华代表,用一己之力设立南京安全区,保护二十多万平民。他拒绝冷眼旁观,用日记记录暴行,用行动捍卫人性。南京人民唤他“恩人”,中国人铭记于心。

然而,英雄晚年的墓地却一度无碑无铭。1950年,拉贝在柏林去世,长眠于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园。因种种原因,他的墓碑一度被拆除,前来祭扫的中国人只能凭心中的方向寻找他的足迹。

直到2012年冬,一次调研唤起了南京人对恩人的庄严承诺:“以感恩之心,修葺拉贝墓。”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跨越山海的重建,一份由艺术承载的敬意。

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时任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义无反顾地接过了这份历史重托。

“南京人民不能忘记恩人,中国艺术家更不能忘记。”吴为山动情地说。他不仅设计拉贝新墓,更亲自雕刻其浮雕像。他邀请好友单踊教授共研构思,以中国雨花石铺设碑基,以河北曲阳花岗岩筑碑体,将“南京”的首字母“N”嵌入碑身结构之中——在黑白石材构成的战争与和平交界线上,拉贝的青铜浮雕被安放其上,静静注视着那个他曾拼命守护的城市。

2013年冬,柏林新雪未化,拉贝墓园重修落成。中德政要、拉贝后人、各界人士肃立碑前,见证一段历史的回归,也感受一位中国雕塑家跨越国界的情义。

吴为山,这位“以颤抖的手抚摩三十万亡灵”“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的雕塑家,曾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震撼每一位珍爱和平的人士,也曾在拉贝故居雕像前感叹:“看他的眼睛,能读出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而今,在清明雨中,他的雕塑让拉贝的精神再度伫立世界,也让中华民族的感恩情怀,化为青石长铭。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言:“吴为山的雕塑,不仅表现了中国的灵魂,更表现了全人类的灵魂。”

在拉贝逝世75周年的清明节,这句话格外动人。

碑立柏林,心归南京。雕塑之中,有一位德国人的大义,也有一位中国艺术家的深情。

我们在清明的雨中伫立,为记忆献花,也为和平默哀。

——谢谢你,拉贝。你从未离去。

——谢谢你,吴为山。你将一个人的良知,铸成人类和平不灭的祈愿。

石碑无语,但历史在诉说。风雨春深时,人性的光芒依然在远方闪耀。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