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圆满结束对越南的国事访问后,飞抵吉隆坡开始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当天,习近平主席在马来西亚三家报纸上发表题为《让中马友谊之船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强调,中马双方要共同努力,让这艘从历史长河中驶来的友谊之船再添动力、行稳致远。人们看到,中国与东盟国家正以协同行动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世界树立开放合作的典范。
从去年中马建交50周年,到如今两国携手开启新的“黄金50年”,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抵达吉隆坡国际机场发表的书面讲话中深刻指出的,中马关系的积极意义已远超双边层面:“作为重要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成员,中马两国深化高水平战略合作符合两国共同利益,有利于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212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中马合作的积极成果也正在向东盟内其他国家不断辐射。
从河内街头“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的红色横幅,到吉隆坡市内喜气祥和的舞狮团队,习近平主席此访每到一国,欢迎场面都格外热烈。这背后,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深厚友谊与合作热忱,是中国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在该地区的深入人心。多项公开民调显示,东盟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和区域经济贡献的认可度持续升高。中国与东盟国家常来常往、互通有无,不仅促进了地区稳定,也为世界展示了多边主义的魅力。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同东盟国家在长期睦邻友好、共同发展中形成了拆不散、离不开的好邻居、好兄弟、好伙伴关系。
在自由贸易、多边主义和地区一体化等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立场高度一致。作为当今世界覆盖人口最多、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持续释放关税减免、通关简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等制度红利,推动中国与东盟贸易自由化水平、货物贸易规模稳步提升,产生了“1+1>2”的效果。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目前已经实质性结束,有望进一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因产供链的协同配合互为彼此的“机遇地”和“避风港”,为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准备了缓冲空间,其对全球多边经贸体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备受瞩目。
如今,亚洲新兴国家正携手迈向现代化,奏响团结奋进的“命运交响曲”。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再创新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区域内落地开花,更便捷、更高端、更多元,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新阶段合作的代名词。马来西亚鲜食榴莲可以在一天内送至中国消费者手中;刚刚过去的缅甸强震,中国14颗卫星为救灾工作提供帮助;进入调试尾声的中越友谊关 “智慧口岸”,无人驾驶运输车和5G技术将极大提高通关效率。无论是互联互通的迭代升级还是新质生产力的“即时分享”,中国与东盟的双向开放程度令世人羡慕,而这也恰恰构成了中国与东盟增信释疑、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坚实基础。
中国领导人出访东盟三国,连日来吸引全球媒体的目光。习近平主席在越南《人民报》发表的文章中提到“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被美联社、英国《卫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德国之声”、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等众多国际主流媒体摘引到大标题中。在单边主义抬头的今天,中国与东盟国家用行动证明:开放合作才是人间正道。我们相信,中国和东盟的“友谊之船”必将续写更多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