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于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行。随着比赛临近,参赛队伍之一“天工队”进入最后的备赛阶段,赛前机器人“天工Ultra”的状态怎么样?总台记者前往“天工”的家进行了独家探访。
综合升级改造
“天工Ultra”全力备赛
总台记者 袁嘉忆:我现在是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我并肩而立的这位就是参加这次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天工”,我们看它一米八的大个子很是魁梧,不过它跑起来的表现是怎么样呢?我们现场简单地操练一下。
由于比赛临近,为了保护机器人不受意外的损害,工作人员采用了这样的一个移位机的方式来对机器人奔跑时候进行保护,所以“天工”目前还是保留了它真正的实力,它现在最快其实可以达到每小时12km的奔跑速度,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它现在是穿上了一双人类的同款跑鞋,这也是“天工队”这次为了备战半马为机器人精心挑选的减震利器。除了这样肉眼可见的运动装备,这次为了更好备战半马,“天工”还做了哪些改造升级呢?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我们针对它的本体做了轻量化的设计,让它在重量和刚度上面寻求一个平衡点。其实就像我们人类一样,你重量越重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灵活,但是你刚度越低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稳定。我们也是在不断迭代它的运动算法,让机器人更好去适应各种不同的户外地形。
研发创新突破
“天工2.0”已具雏形
对于“天工队”来说,此次半马不仅是展示机器人性能的秀场和同行竞技的赛场,更是加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攻关的试验场。在探访过程中,记者还偶遇了“天工”家族的新成员。原来,备战半马的同时,“天工”团队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一代机器人的研发。除了对机器人选手版本的“天工Ultra”开展赛前“特训”,研发团队正将最新的优化方案部署到“天工2.0”上,焕新升级的“天工2.0”已具雏形。
总台记者 袁嘉忆:这里是“天工2.0”的装配间,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机器人进行零部件和整机的装配和测试,迎面朝我们走来的这位应该就是已经装配完成的机器人了。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关节负责人 张伟宁:我们重新进行了一个电磁设计,增加电机的绕线数量,这样的话它力量会更大,因为整个关节的力量来源其实就是它的电机。这是一个行星减速器,它能把电机的力放大20倍。一个是提高关节的扭矩,机器人运动起来会更有力量;第二个是整个关节的散热,同样大的一个电池,它运行时间会比较长;第三个是关节的精度,我们控制起来机器人走得会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