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林小艺】在冰雪皑皑的喀喇昆仑山脉腹地,有一个名为“排依克”的小村落(阿特加依里村)。在柯尔克孜语里,“排依克”的意思是“最高的石头山”。这片贫瘠的土地,终年被冰雪与寒风覆盖,但战略价值显著。而扼守于此的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犹如一颗坚韧的铆钉,扎根在瓦罕走廊的咽喉要塞。
在一些人看来,驻守在高海拔风雪边关的守边人似乎常年与严寒与孤寂相伴。然而,当《环球时报》记者走进誉为“帕米尔高原第一所”的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却发现这里游人如织,洋溢着超乎想象的热血与温情。
戍边民警告诉记者,“我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由我们守护的中巴、中阿、中塔三国接壤边境线一定会更加安全、稳定、祥和。”
“与国旗台呼应的是战旗台”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海拔3780米,管控多条出境通道,在极端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边境形势下,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数十名戍边民警靠着日复一日的坚守,巡逻、防控、帮扶群众,把边境守得稳稳当当。
派出所所长彭明有已在排依克工作7年,谈起过往的岁月,最让他感到自豪的,便是辖区内涉边案件与刑事案件均保持“零发生”。说到这事,他咧嘴一笑:“我们的底气很足!”
瓦罕走廊,是一条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与兴都库什山脉间的狭长山谷,全长400公里,在我国境内约100公里。周边国家安全形势复杂,而作为瓦罕走廊唯一执法单位的排依克边境派出所,自然承载着巨大的管控压力,但自1950年建所,75年来戍边民警一直都确保祖国边境的安稳。他们的底气究竟源自何处?
踏入排依克边境派出所,一块刻有“瓦罕砺兵,亮剑昆仑”的巨石映入眼帘。这块饱经风霜的巨石见证了戍边民警日复一日的坚守。每天饭前集合时,铿锵有力的誓词都会在院中回响:“我们要做守护边境的锋利长剑,斩断一切潜在威胁。”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全年约300天都被6级以上大风侵袭,但无论狂风如何肆虐,五星红旗始终在劲风里猎猎飘扬。在派出所的国旗台对面,有一座民警亲手垒起的“战旗台”,它是戍边民警日常训练的重要场地。“国旗象征国家主权,‘战旗’代表戍边力量,两者并肩而立,成为这片土地最坚实的依靠。”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教导员陈俊飞告诉记者。
主抓边境管控和日常训练工作的副所长徐青在“战旗台”上有着“铁面教官”的称号。在海拔4600米的巡逻线上,徐青深知过硬的警务技能就是生命线。他对民警们的要求是不放过任何训练的细节。一个持枪动作的偏差、一次战术配合的迟滞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战旗台”不仅见证了民警们与恶劣环境的搏斗,更记录着戍边装备的迭代升级。从最初的简易通信设备到如今的无人机巡防系统,徐青带领民警们针对高原特殊环境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战法。现在,人、车、犬、无人机密切配合,织就了一张立体防控网。
“把乡愁种成氧吧”
几乎每一位新入列的民警到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报到时都会经历一场直击心灵的叩问。
“当巡逻的时候山上没有信号,当生日的时候没有蛋糕,当流出的眼泪瞬间结冰,当孩子在和你视频的时候老是问你的手机画面里为什么总是下雪……你怎样去面对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面对远方满含牵挂的家人关心?”
陈俊飞曾无数次向同事抛出这些问题,也在自问自答中有了诸多新的思考。前几个问题他总能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在乎。”唯独当4岁的儿子在视频里睁着大眼睛说:“爸爸那边又下雪了”,这个硬汉的心里总会泛起酸涩。
很长一段时间,陈俊飞无法开口和孩子解释,“总是下雪”的背后,是因为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四面环山,常年与冰雪为伴。这里的雪季漫长,每年的8月底至次年的4月初均为霜冻期,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9摄氏度。
但现如今,曾让陈俊飞感到心酸的情况逐渐得到缓解。“现如今,孩子在和我视频连线时,总是嚷嚷着要看芒果和莲雾。”
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为何会结出热带水果?
陈俊飞介绍称,虽然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处的高原地区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50%,但边防民警在这里“把乡愁种成了一个氧吧”。
自2022年起,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开始兴建阳光温室。“这里四季恒温20度,因为我们的民警来自 17个不同省份,所以我们精心栽种了17种绿植,这些花草果木,是我们的民警从各自家乡带来亲手种下的。我们给这个温室取名为‘边塞四海苑’。”所长彭明有介绍称,虽然大家身处祖国边疆,但是却在悉心呵护来自祖国各地的绿植。
在“边塞四海苑”内,派出所民警还搭建出读书角、茶歇区,大家在此畅游书海、谈天说地,更重要的是,这片满目葱茏的“高原绿洲”还是最好的“直播间”,方便派出所民警和远在内陆省份的家人视频连线,当他们和家人们分享温室里的冒出的新芽,结出的新果,警属也因此感到安心。
“战友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们种下绿植的同时也是在‘种’下我们的决心。”彭明友感慨到,“在被雪山环绕的帕米尔高原,每一棵绿植冒出的新芽,都让我们格外珍视,看着它们一节节长高,更坚定了我们在这片土地一寸寸向下扎根的信念。”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
64岁的马西来甫·汗巴巴虽然已经退休,但仍时常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回到阿特加依里村,看看老朋友,和村民们一起走进派出所转转。
在“边塞四海苑”里,马西来甫・汗巴巴向村民和派出所的年轻民警回忆起他20世纪90年代在此工作的场景:没电没水,冬日只能靠火炉取暖,边境巡逻时只能依靠马匹。
那时的条件虽苦,但马西来甫・汗巴巴毫无怨言,相反,那时感人的点滴让他时至今日依旧感觉温暖。
“中国在瓦罕走廊的边境线很长,警力有限,那时我们一个人负责一条山沟,和牧民同吃同住。”他回忆道,“牧民会把家里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招待我们,而转场时,他们也会在派出所借宿,我们总是主动腾出宿舍。”
这样的警民情谊,从建所之初延续至今。
如今的瓦罕走廊中国段,大部分属于边境特别控制区。夏季,这里是牧民的牧场;冬季,除了戍边民警、边防官兵和护边员,只有雪豹、马可波罗盘羊等动物在此栖息。普通牧民因此也成为守边戍边的重要力量。
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环球时报》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这里警力有限,民力无穷。”
“派出所的大门永远向群众敞开。”陈俊飞说,“我们去巡逻时,一定会走访牧民家。帮忙拉羊粪、收草料、运冬储煤——这些‘技术活儿’,我们民警都会!”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里的历史与文化,2023年10月,派出所将老营房改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免费开放。每当游客到访,民警们便化身讲解员,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
在看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写满了全国各地游客们的留言便签,马西来甫·汗巴巴为之动容。“地理高原、思想高地、灵魂高峰”“祖国的钢铁长城、祝你们永远年轻帅气”……每一句留言都是真挚的鼓励,和马西来甫·汗巴巴一样的戍边人感受到他们的努力都没有被忘记。
村民的真挚情谊、游客的崇高敬意,汇聚为鼓励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战天斗地”的精神力量,使得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成为戍边民警口中“一个想起来就自豪的地方,一个站立着就有信仰的地方”。
临别时,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胡乃邦给《环球时报》记者发来他在2025年元旦写下对自己的勉励:那些在巡边路上飞扬的尘土,最终都沉淀成了在边境线上绽放的雪莲,我们种下的不仅是芭蕉莲雾,更是扎根边疆的信仰;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这条走廊,更是戍边传承那生生不息的回响。就让帕米尔的风永远吹动这面旗帜吧,在瓦罕的星空下,每个戍边人的故事,都是写给祖国最深情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