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绿野,万物竞芳华。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到临之际,河南大学于4月21日主办了“‘球’生之路——4.22地球日系列活动”。活动聚焦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开,这也是河南大学地理学科连续举办的第34个世界地球日。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季波,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刘彦随,河南省环保联合会副会长蔡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委员,地理科学学院全体班子成员和师生代表,河南省环保联合会工作人员,河南大学附属小学(金明校区)部分师生参加活动。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的30余名留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在现场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饶有兴致地体验“黄河生态大转盘”,讲解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亲手操作风力发电模型,与志愿者讨论不同地域风能利用差异。他们的深度参与不仅拓宽了世界日的主题范畴,更凸显了环保无国界的核心精神,让生态文明成为跨越文明隔阂的通用语言,充分展示了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人才培养特色与独有的文化育人模式。
一、 重视综合素养培养,提升拔尖创新水平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致力于创建以交叉型、综合性、工程化为主要特色的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建设新机制,创推GEO-STEP人才培养模式,即聚焦地理科学(Science),强化地理技术(Technology),推进地理工程(Engineering),重视地理实践(Practice)。在此育人理念基础上,学部开设多门全英文专业课,并联合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合作开设线上云课程,如“Urban Climate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等,为外籍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化指导,提升了他们的“两性一度”能力和攻关科研难题的韧性。
2021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毕业生Mai Van Chan,目前在越南顺化师范大学教学,并于2022年被选举为河南大学越南留学生校友会会长。他时常会回忆起在河南大学读博的难忘经历,感谢母校老师们对他的辛勤栽培与谆谆教诲才使他牢固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2023级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生Tanjia Binte Zafar于2024年6月参加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以“土地新篇,地球人类共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荣获最佳个人表现奖。获奖后的Tanjia Binte Zafar表示,此次比赛让她收获了更专业化的成长路径,并对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提供的学习机会和教科研平台表示感谢,未来将继续加强专业学习以投身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自非洲刚果的Isaac Sarfo,两年内以河南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SSCI/SCI一区论文近10篇,显著提升本人和学科的创新水平。
二、搭建国际学术平台,多维赋能强素养
为开阔外籍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外籍学生培养质量,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连续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学术沙龙,如2023-2024年连续两年主办遥感、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2024年主办合作减贫与乡村发展研讨会和第十六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流域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同时,学部将参加专业研讨会、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作为专业必修课写入外籍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鼓励外籍学生积极参会并汇报研究成果。这些国际化的交流活动和资源,为外籍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环境,有助于他们与国际同行互动学习并进行STEP育人模式。2022级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Muhammad Usama Aslam在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后,表达了对学部的感激之情,他表示参加学术活动有助于扩展国际视野,提升专业知识的转化,将夯实的技能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展示,深切感受到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而做出的努力并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三、淬炼科研实践硬功,夯基拓新促突破
“知行合一”强调地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注重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地理学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和实践创新。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始终重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外籍学生培养创新,将野外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多次组织外籍学生前往黄河流域、太行山区、黄土高原等地开展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组织开展“放飞梦想”地理学国际夏令营、大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暑期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学生培养格局。此外,学部将参加实践教育作为专业必修课写入外籍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要求外籍学生参加野外实习并提交总结报告,推进中外学生的趋同化培养与管理。有学生在实习总结报告中写道:感谢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组织开展的野外实习,让我们能和中国同学一道,深度感受中国的大好河山和秀美山川,每个人都非常享受每次精心组织的研学实践。通过野外实习大大增强了广大师生与大自然的接触,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场景、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提升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四、厚植文明互鉴沃土,中外融通绽华彩
随着全球化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外籍学生来华留学,而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融入性尤其重要,直接关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创新发展。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通过系统性课程、场景式教学、综合性实践和包容性对话,帮助留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内核、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并促进中外文明互鉴。
学部拥有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与地理科学主干课程国家级团队两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成了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聘请多位海外教授参与教学、创新学生培养与实践“双导师”模式,形成了中外结合、科教融合、校地联合的“三合一体”机制。Ronald Briggs、Milan Konecny等受聘的海外教授多年投身国际化教学,先后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黄河友谊奖”。美国籍Miao Xiaodong教授与尼泊尔籍博士后Batala Lochan Kumar被评为2024年度“河大最美外教”。通过开展系列文化讲座和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和外籍学生分享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帮助外籍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支持外籍学生参与文化传承项目与特色活动,促进跨文化交流,引导外籍学生在理解与反思中形成积极的文化态度。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通过国际化课程、科研合作、文化交流和奖学金支持,为外籍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同时紧密结合推进“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态共同体等重大战略需求,形成“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的特色培养模式。只有一个地球、共有一个家园。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携手推进全球南方现代化的愿景,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计划将通过创新学科人才引智机制,创建国际交流合作基地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外籍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具有中华文化认同的“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助力外籍学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和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