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再担任指令长 陈冬第三次飞天说太空是老朋友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4-23 11:36

从2016年神舟十一号的33天在轨飞行,到神舟十四号的半年飞天之旅,航天员陈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中期到长期飞行的技术跨域。如今,陈冬即将再次担任指令长,开启第三次飞天之旅,他坦言有压力更有期待,希望通过这次飞行全面提升自己的任务能力,让太空中的那抹中国红红得耀眼。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指令长陈冬正在与他的乘组成员进行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模拟失重水槽出舱活动训练。虽然已经有过两次飞行经历、三次出舱活动经验,但对于每一次训练,他都会一丝不苟认真完成好。

航天员 陈第三次飞行对我的要求就是要全面提升。因为空间站始终是三舱构型,系统非常复杂,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可能跟神十四又不太一样了。神十四的时候我带的是我同批的战友,他们都有很长时间的地面训练经验,这一次带的是三批的新同志,所以我觉得责任会更大,压力也会更大。

今年46岁的陈冬大家并不陌生。2010年5月,他从一名空军飞行员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历经飞行员生涯的千锤百炼,最终在航天员训练中淬火成钢:他是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实现飞天梦想的男航天员,作为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指令长,他带领乘组在轨经历了9种组合体构型转化,见证中国空间站从一居室到三居室的跨越。15年来,日复一日地接受各种极限挑战和训练,陈冬每一项都要求精确到极致。

而空间站建成后,随着实验项目的不断增加,也对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航天员 陈神十四任务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建造,所参与的实验并不多,那现在看我们“建站为应用”实验项目非常多,而且科技含量非常高,需要我们操作得更为精细,同时也要求我们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有就是空间站的升级,我们需要随时去刷新自己的数据库,才能很好地配合上空间站的日新月异。

除了个人训练,乘组融合也是任务成功的关键。作为指令长,陈冬与陈中瑞、王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培养默契,形成高效的协作模式。

这是乘组在地面模拟失压环境处置和操作训练。由于人类航天活动日益增多,随之带来的空间碎片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应急处置训练,强化提升组之间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决策、协同配合和应急处置能力。

按照任务安排,神舟二十号飞行乘组在轨期间,将在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和试验,并将再次启用天和核心舱节点舱进行多次出舱活动。

航天员 陈对我们准备来说,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节点舱空间比较小,设备又比较多,也经过了长时间没有启用,所以我们在地面也做了很多的准备。

突破自我、超越极限。15年飞天逐梦,陈冬早已将个人的星辰大海之梦融入载人航天事业的浩瀚征程,即将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第三次出征太空,重返中国空间站,陈冬期待着新的突破。

航天员 陈第三次了,太空相当于也是个老朋友了,期待跟老朋友再见个面,期待能够穿着舱外服再次投入宇宙的怀抱,期待能够解锁更多我未尝试的实验、操作,等等。现在中国航天的成果应该是遍地开花,我们有空间站,我们有探月,我们有探火,后续还要登月。我经常说,我们空间站在上面,有我们的国旗,就让在太空中那抹红,红得鲜艳、红得持久、红得耀眼。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