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隆会议到金砖合作机制 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期待两国关系持续向前发展

环球时报-环球网2025-04-25 14:45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邢晓婧 刘欣】75载风雨同舟,中国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成为新兴国家合作的典范。2025年,两国迎来建交75周年与万隆会议70周年的双重历史节点,既标志着合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意味着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

在此背景下,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H.E. Mr. Djauhari Oratmangun)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将印尼与中国的关系形容为一段“充满活力的旅程”,近年来两国关系持续深化,在政治、贸易与投资、海洋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加强协作。展望未来,两国关系有望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全球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时,印尼与中国的合作将为区域和全球的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和印尼的关系像是一段“充满活力的旅程”

环球时报: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也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您如何概括和评价两国的双边关系?

周浩黎:在描述印尼与中国的关系时,我将其视为一段“充满活力的旅程”。就如同任何一段旅程一样,经历过起伏波折,但关键在于我们所努力的方向。在纪念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印尼和中国重申对万隆精神的坚定承诺至关重要。我们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倡导各国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坚持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些基本价值观不仅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也决定了印尼和中国所努力构建的全球秩序的未来走向。

今年也是印尼和中国建交75周年,这进一步凸显了我们基于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深厚情谊。自2013年以来,两国正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了在政治、贸易与投资、海洋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的协作。这种紧密的伙伴关系在一系列高层互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024年印尼总统普拉博沃两次访华,一次是在他当选后不久的4月,另一次是在11月,以总统身份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方也于2024年10月出席了普拉博沃总统的就职典礼。信任与合作都是通过相互理解得以深化的,而要促进这种理解,没有比像高层互访这样的直接会面和坦诚沟通更有效的方式了。高层互访体现了(对双边关系的)重视,还关乎确定战略基调,意味着在重大问题上达成一致,从而为未来的合作与政策方向提供指引。

我们的经济合作也持续蓬勃发展。2024年,印尼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77.8亿美元的新高度,比上一年增长了6.1%,同时投资额增长到81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了9.4%。

更重要的是人文交流层面,这是连接我们两国人民的纽带。去年,超过100万中国游客到访印尼。与此同时,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对方国家求学。我们的双边合作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在绿色转型、医疗卫生、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粮食安全等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环球时报: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在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扮演何种角色?中印尼将如何携手弘扬这些精神,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周浩黎:1955年的万隆会议,揭开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新篇章。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鉴于当前全球形势的特点是各国利益错综复杂,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当今世界所需要的是更坚定地致力于合作,这种合作不仅要尊崇万隆精神,还要切实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此背景下,印尼和中国在推动南南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发挥建设性作用。印尼和中国可以继续在具有包容性、互利共赢,并且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基础上的项目上开展合作。这些项目的成功将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也将对南南合作及全球南方国家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和印尼的合作前景“充满机遇”

环球时报:2024年中印尼将两国合作格局从政治、经济、人文、海上“四轮驱动”升级成“五大支柱”,增加安全合作为第五大支柱。这是否意味着两国在反恐、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周浩黎:安全支柱是进一步开展合作的基础平台,既反映了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也体现了我们的国家利益。近来,非传统安全威胁在数量和强度上都不断上升,比如新冠疫情、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现象便是例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于构建稳定繁荣的社会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威胁往往具有跨国性,需要各方协同应对。

在反恐、海上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领域,印尼和中国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双方可以借鉴彼此的经验和实践,遵守相关国际法和标准,进行情报共享、去极端化项目、打击海盗和跨国犯罪的联合行动,以及在提升网络安全意识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并且就这些问题开展双边磋商,上述都是可行的具体举措。

环球时报:中国是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国,同时印尼也是中国在东盟第二大投资目的地。您曾表示,印尼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和跨国公司产供链重构的重要目的地。请问在您看来,两国在哪些领域具有合作潜力?如何进一步挖掘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潜力?

周浩黎:东盟确实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在该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推动着我们朝着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在过去4年里,东盟和中国一直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对印尼而言,我们的合作前景充满了机遇。

印尼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和水能资源,而中国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投资领域的领先者之一,因此印尼是中国的互补性合作伙伴。这种协同效应可以通过正在进行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等项目,或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项目来实现。此类合作不仅能加速印尼的能源转型,还有助于全球减排。

印尼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潜力也十分巨大。我们的合作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从可持续的镍矿开采与加工,到电池电芯的制造以及电动汽车的生产。充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生态系统。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通过联合投资来扩大高速互联网接入范围、建设数据中心以及加强云计算基础设施,将有助于增强印尼的现代经济实力。

最重要的是,通过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开展孵化器项目,以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提供专业培训来培养人才和推动创新,这将确保我们的创新成果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并富有成效。此外,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在像印尼新首都(努山塔拉)这样的项目中,能够切实展示我们双方合作的实际能力。

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造福人民的契机

环球时报:今年年初,印尼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作为东盟的“领头羊”,同时也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国,印尼成为金砖正式成员将如何推动中印尼在多边领域的协作?

周浩黎:印尼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强化其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作用的一项战略性举措。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仅是一个经济集团,更是一个平台,像印尼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能够借此为塑造一个更加平衡和包容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通过参与该机制,我们力图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确保多边机构能够反映当今的全球现实状况。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面临着结构性挑战。通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一平台,我们旨在加强贸易、投资和技术领域的伙伴关系,以此推动可持续增长并降低外部风险。我认为这是一个构建更具韧性和自主性的经济网络,也是造福我们人民的契机。

此外,作为一个中等强国,我们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更具代表性、更加公平且能更好地回应新兴经济体需求的国际体系。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全球治理需要外交手段、对话交流以及对共同利益的坚守,而印尼已做好贡献力量的准备。

环球时报:您从2018年起担任印尼驻华大使,目前已是任职时间最长的驻华大使之一。据您观察,中印尼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取得哪些成果?印尼和中国同样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一员,如何在全球南方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周浩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与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对接,可通过将印尼四个关键地区发展成为专业的经济中心,来推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为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各自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强化供应链,印尼和中国建立了“两国双园”模式。在南南合作及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背景下,印尼还可成为与中国之间示范性项目的战略枢纽。当某些项目在印尼取得成功时,便树立了一个典范,积聚了发展动力。像是雅加达至万隆的高速铁路就是印尼与中国战略合作的切实象征,该项目不仅仅关乎交通连接,还带动了铁路沿线的经济增长,为企业和社区创造了新的机遇。

环球时报:站在建交7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您对中印尼关系的未来发展有何期待?两国如何共同努力,将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周浩黎:75年对于任何两个国家而言,携手走过这么长的时间实属不易。展望未来,我期待两国关系能够持续向前发展,在全球面临日益增多的挑战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根基。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们需要加深对彼此的理解,打造切实可行的协同效应,共同承担起责任,并且时刻关注两国人民的福祉,通过坦诚沟通和稳健行动来推进未来的旅程。为了促进双边关系更加紧密,我们已经实施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其中包括频繁的商务访问、记者交流、为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互访提供便利,以及两国都提供奖学金等。从印尼的角度而言,我们希望未来继续加强互利合作,并将合作转换成为实实在在的成果,改善两国人民的福祉,从而实现“黄金印尼2045”这一长远愿景。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