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特约记者 吕炳宏】阳春三月,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正带领团队开展某深空探测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软件开发的某室副主任黄静琪长舒一口气,活动了一下疲惫的身躯。在深夜的走廊中,“擎起中国轨道新高度,当好太空边疆拓荒人”的标语在灯光的映射下鲜红耀眼、格外醒目。此刻,在她的脑海中,那颗来自中国的探测器仿佛沧海中的一叶扁舟,沿着“牧星人”们规划的轨道,在浩瀚深空中画出一道优美的航迹……畅想着令人振奋的未来,黄静琪的身上充满了能量,带领同事们继续投身海量的模型算法之中。
星河辽阔、银汉迢迢。此时此刻,无论是在不远处的测控大厅、任务机房,还是在星罗棋布全国各地的测控站点、值班点位,同样有与黄静琪一样的“巾帼牧星人”守望着这片星空——她们用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与担当,扎根航天测控软件研发、任务总体、轨道设计、规划论证等一线关键岗位,近几年来,在高密度发射测控任务、空间新技术试验、重点型号卫星抢救、航天测控前沿攻关等领域,以及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中,前赴后继、屡创奇迹,奋力书写着无悔青春、无愧时代的芳华故事。秀发绾星轨、丹蔻映苍穹。她们以数据代码编织繁星云锦,以柔肩素手扛起千钧之重,在浩瀚宇宙中诠释着属于新时代的“她力量”。
初心灼灼,纤手织就寻梦诗篇
从敦煌壁画中飞出的九重天女,到逐月千年的嫦娥传说,飞天的豪情与浪漫从来不缺女性的身影。如今,这群志在深邃太空的巾帼“牧星人”正在以岁月熔铸信仰坐标,用毕生热忱将传说中的美丽想象,化作叩问寰宇的铿锵回响。
在高级工程师王鑫办公桌的一角摆着两张照片,一张是2007年3月,北斗一号04星抢救现场;一张是2020年3月,北斗三号GEO-2星抢救现场。这两张照片记录着北斗这一“大国重器”建设背后的艰辛与不易,更见证着一位女航天人护佑北斗20年的坚守与初心。
2007年2月,北斗一号04星成功发射后下行信号突然消失。失联的卫星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在茫茫太空中无依无靠,而放“风筝”的人,王鑫,这一投身测控总体岗位不久的青年女工程师,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故障如何定位?卫星还能抢救回来吗?抢救回来卫星还能用吗?
面对接二连三的质疑,王鑫的前辈——一位曾缔造了无数奇迹的测控女将为她注入了前行下去的勇气:“既然遇到了问题,我们当总体的就要直面它,天大的压力也要站出来、冲上去、扛起来!”
唤醒并控制卫星重回正轨,这个过程此前没有任何预案,举步维艰、险象环生,稍有差池便无力回天。那些日子里,王鑫与同事们在机房昼夜奋战已成常态,大家都把机房当成了家,脑子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抢救卫星。最终,经历60多个日夜、1440多个小时鏖战,北斗一号04星终于成功定点,卫星抢救成功了!难以言说的压力在这一刻化作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也为王鑫奠定了陪伴北斗一直走下去的决心。
2020年3月,就在北斗三号系统进入组网收官的冲刺阶段,险情再次不期而至——北斗三号GEO-2星成功发射后不久,主发动机突发异常导致姿态控制参数突变,卫星面临测控中断、部件损坏、甚至整星失效的巨大风险。越是收官冲刺,越要全力突围!短短5分钟的时间里,王鑫带领团队快速完成初步研判和应急处置,保住了濒临失控的卫星。在接下来近20天的时间里,王鑫团队采取小推力变轨控制的方式,使这颗事关北斗工程建设全局的卫星顺利定点,成功挽回。
4个月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在那一刻,王鑫的思绪回到了与北斗“牵手”20年的点点滴滴——从2000年毕业投身岗位时的青涩邂逅,到面对挫折险境时的执着坚守,再到连战连捷带来的欢欣鼓舞,王鑫的人生梦想和价值与祖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同频共振,用她的话讲:二十年磨一剑,值了!
轨道是卫星的环绕终生的归宿,同样是黄静琪为之奋斗不息的舞台。12年前,从测控站交流至中心轨道部门的黄静琪本欲大干一场,现实却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本领恐慌”:轨道是一切空间活动的基础,可计算机专业的她连最基础的“轨道六根数”都一窍不通。抱着“坚决不服输,干就要干好”的信念,黄静琪每天泡在机房学习研究,枯燥的轨道数据一算就是半年之久。“修行”期满,当黄静琪真正坐到发射测控任务一线席位上时,她仍旧没有感到满足。“码农”出身的她对于编写算法仍保持着一种特有的执念,总想着在中心深耕精密定轨领域几十年的基础上,搞出一点前人从未涉足过的“新名堂”。
2020年7月,天问一号任务如期而至,黄静琪的机会终于来了:我国首次行星探测任务,注定会是西安中心精密定轨关键技术从地月系拓展至行星系的关键一战。在毫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历经三个月的艰苦鏖战,她带领团队背靠背开发出2套深空精密定轨软件,并在长达10个月的任务周期中,在上亿公里的距离实现了高精度轨道计算,为天问一号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关键支撑。
脚踏大地,人们感受着地球的重力;仰望星空,黄静琪感受到的则是梦想的引力。近几年,中国航天成绩斐然,这背后均离不开黄静琪团队用创新求索划设的一条条“中国轨道”: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实践十九号任务中,他们创新弹道式返回落点预报算法,预报精度达到米级。我国首颗全电推卫星亚太6E任务中,他们精心守护514天,排除万难将卫星送上高轨。
除此之外,还有令她印象深刻的我国首次“一箭41星”发射任务,她带领团队创造性地采取“批次定轨”新策略,开创了西安中心多星定轨的新纪录。
在那次任务中,同样实现突破的还有西安中心首任“华山”女调度,“95后”姑娘赵丹。
“经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监视计算,41颗卫星均已进入预定轨道,‘华山’报告完毕!”参加过那次任务的人都会对赵丹嘹亮清晰的调度口令记忆犹新,面对多达7个批次、仅仅80多秒的卫星分离周期和大量轨道数据,赵丹气定神闲,通播口令无一差错。而此时,距离她正式投身试验任务指挥调度岗位刚刚过去两个月。
首次“上岗”便要面对前所未有的任务状态,但赵丹始终坚信“男同志能干的我也能干”。带着东北姑娘豪爽泼辣的劲头,赵丹从克服家乡口音开始,跟进联调进度、编写任务文件,跨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一个又一个挑战。终于,在任务宣布圆满成功的那一刻,她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键指苍穹,令贯星河。地面对卫星的一道道控制指令、卫星对地面的一条条遥测参数,都要通过分布全国各地的测控站点来上传下达。在这其中,喀什测控站无疑是条件最艰苦、位置最偏僻、环境最恶劣的,就像茫茫戈壁滩上总能看到顽强生长的红柳,在这里同样能看到巾帼“牧星人”追星寻梦的身影。万红尔和门大韵,一个来自荆楚,怀揣巡天牧星、纵横寰宇的憧憬;一个来自东北,胸怀策马扬鞭、驰骋天下的梦想,两人在喀什殊途同归,在献身航天测控事业中激荡青春,为这片戈壁滩增添了一抹难得的亮色。而在距离新疆喀什4000公里的海南三亚,李佶欣同样在椰风海韵之中绽放着别样风采。为胜任中心测站单位首位女调度,她在任务全过程模拟记流程,在应急演练锻炼应变素质,在调度对答中联系口令通播,终于在“羲和号”卫星发射任务中惊艳亮相,用火热青春叫响“陵水明白”。
星光不负赶路人,这群志在长空牧群星的巾帼“牧星人”怀揣着初心和赤诚、热爱与执着,在建设航天强国的追梦征途中始终彰显着女性风采。
慧心致远,铁骨淬炼筑梦芳华
探索太空的征途从来不是康庄大道,为了夺取任务的圆满成功,测控女将们以不让须眉的勇气和担当,披荆斩棘、冲锋在前,用巾帼之志力擎半边天。
2023年1月13日,刚刚发射不久的亚太6E卫星主发动机便出现了重大险情,经过测算,原先从初始轨道仅需要几次轨控即可进入目标轨道的卫星,采取小推力器变轨方案后,轨控次数增加了近10倍,在中心组建50多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此时距离春节还有不到一周,对于几个家庭的母亲、妻子、女儿而言,生活节奏瞬间按下了暂停键,抢救卫星的步伐却按下了快进键——曹静所在的控制组以“燃料最省、耗时最短”为目标,优化控制策略,将轨控时间大幅缩短近一半。面对高频次轨控带来的碰撞风险,静雪绫子根据需求快速研发碰撞预测可视化软件,为卫星如期进入目标轨道提供了安全保障。正在负责其他任务的张杨自愿请缨支援,她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优势,快速编写测控资源自动筛选软件,实现了测控资源的高效整合,确保每次控制都有充足资源支撑。几位暂别团圆的巾帼“牧星人”各取所长、巧妙配合,为保全卫星运转无虞提供了最坚强的守护。
大年初二,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卫星终于进入中间目标轨道,即将开启历时近一年的自主电推变轨旅程。然而万里长征仅仅走完第一步,更艰巨更漫长的挑战正在等着所有参试人员去攻克。水平再高的工程设计,也无法预防所有可能发生的卫星故障。全电推变轨是中国航天人从未涉足过的新领域,加之时间周期长、变数大,导致飞控期间卫星各类故障不断出现,使原本近一年的电推变轨任务周期一再延长。然而相比技术上的重重难题,险象环生的状况,对任务的组织模式、每个参试人员的心态才是终极大考。
“那段时间的状态就是忙其他任务的同时,还要时刻盯着这个不省心的‘熊孩子’。”回忆起那段艰苦卓绝的电推变轨之旅,曹静至今记忆犹新,在一次较大异常来临之时,她和团队成员甚至已经几近崩溃绝望的边缘,但只要一想到这颗卫星是国家重要的太空资产,不抛弃不放弃的念头又一次在她的心头燃起。“自己的‘熊孩子’再调皮,引导它逐渐步入‘正轨’也是我们的使命和义务。”曹静坚定地说。
2024年6月10日,亚太6E卫星成功定点,为了这一刻,曹静、张杨、静雪绫子与她们的同事们已经坚守了整整514天。正是有了这群坚强女性的全力以赴,才得以圆满完成无数次“地狱难度”级别的变轨,化解数次重大险情异常,完成了迄今难度最高、技术最复杂的卫星抢救任务,再次创造了“地上人抢救天上星”的人间奇迹。
相比历次航天发射任务的举国关注,航天器长期管理工作则更像是守护太空资产的“幕后英雄”。计算、轨控、发令……要在这些每日例行的工作中实现突破和创新并非易事。
2019年的一天,因为发现了一个细小数据偏差,工程师王露莎避免了卫星携带异常实施例行轨道控制的安全隐患。正当她为了自己的心细如发而“沾沾自喜”时,技术室主任的一句“灵魂拷问”让她陷入深思:现在天上卫星越来越多,例行轨控的频次也会越来越大,如今的计算量靠人工尚且能从容应对,日后计算量成倍增长,单靠人工还能应付过来吗?
当“轨道例行控制策略自动化”的构思在脑海中浮现,王露莎说干就干,一年时间里,她带领团队设计技术路线、研究核心算法,经过一次次数据梳理、一次次测试记录、一次次校验比对,能够全流程一键式运行的新系统终于成功问世,单次轨控策略计算时长大幅缩短,为如今西安中心实现大数量航天器在轨管理奠定了基础。
“卫星在24小时不停地绕地球旋转,我们的手机也要24小时全时在线,但凡遇到卫星‘转不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上了。”工程师丁梦雨向记者介绍。如果说丁梦雨所在的岗位就像是卫星专属的“门诊”,而她就是负责北斗卫星的“专科医生”,只要是北斗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出现的“疑难杂症”,在她这里准能“手到病除”。2016年,一颗北斗二号卫星突发太阳帆板卡滞故障,面对整星面临掉电的危局,丁梦雨带领团队紧前复现问题根源,分析故障原因,历经10余天的紧张救援,卫星得以起死回生。2022年底,一颗北斗三号卫星突发在轨异常,导致卫星能源告急,她带领团队基于多年转动部件故障处置经验,快速确定处置思路、制定抢救方案、精稳实施操作,历经20天的抢救处置及状态恢复,在轨异常成功排除。
就像真正高明的医术在于治疗未病,实现对卫星在轨异常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同样是丁梦雨追求的目标。她带领团队根据北斗卫星运行规律和特点,为每颗卫星建立“体检档案”,通过定期“体检”的方式,实现对异常的“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如今,丁梦雨团队还实现了北斗卫星异常的自动处置,北斗系统地面智能化运维水平显著提升。
“都说七峰苦,再苦也得有人来。”2012年初,刚刚毕业不久的周爽初至七峰林场深处,参观还在建设中的佳木斯深空站,便暗自立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实现人生的价值。
冬日的林海雪原惟余莽莽,壮美辽阔,然而苦寒和孤寂同样让人生畏。一年后,已经成长为天伺馈岗位负责人的周爽,白天要爬上几十米高的天线检查设备状态,晚上要连夜编写任务处置预案,为了嫦娥三号任务昼夜奋战。然而,胜利总伴随着突发的意外和未知,2013年11月25日,嫦娥三号发射仅剩7天,佳木斯突降暴雪,3小时之内积雪就达30公分厚,天线轮轨面和轮轨被掩埋地严严实实。为了尽快清理冰雪,周爽趴在冰冷的轮轨轨道上,一点一点地清除方位轮轨和俯仰挂轮上的积雪。等到清理完第一遍积雪,她已经在风雪中不间断地工作了两个小时,早已透支了所有体力。
2013年12月2日,上午10时58分,刚刚发射不久的嫦娥三号经过9个多小时的飞行,如期抵达佳木斯深空站测控弧段。对周爽而言,“林海跟踪正常”的口令就是对当初决定扎根七峰的自己最完美的答案。
在巾帼“牧星人”的字典中,拼搏与奋斗永远是最显著的字眼,面对艰辛和挑战,她们总是当仁不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敢想敢干、敢打敢拼,一切皆有可能。
寸心无垠,柔肩托举家国梦想
当卫星在天际划出美妙的轨迹,她们目光如炬,在方寸之间经天纬地;当万家灯火点亮人间星河,她们满眼柔情,张开托举星辰的双臂拥抱生活。她们是“牧星人”,更是妻子、女儿和母亲,面对来自家庭和事业的抉择,她们用昂扬的热情毫不犹豫选择兼顾二者,让生命的“天平”一端盛着柴米油盐的岁月静好,另一端载着九霄揽月的壮阔征程,在完美平衡中奏响“此身许家亦许国”的时代乐章。
高级工程师傅娜与爱人同在中心工作,前几年,丈夫被选调至喀什测控站,近4000公里的距离暂时分隔开了这对恩爱的夫妻,更意味着傅娜要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彼时,空间站任务正值攻坚关键阶段,夫妻双方父母年级大,需要嘘寒问暖的照顾,两个孩子也正值学龄,更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时常告诫自己,任务要圆满成功,生活也要依旧精彩。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愈发的熟练自如,傅娜一边托举着神舟飞船的壮丽腾飞,与爱人相隔千里共同守护中国空间站,一边铸就起家庭最坚强的后盾,成为了两个孩子心目中的“六边形战士”。
2024年是姜敏和马庆甜结婚十周年,谈及“十周年纪念日”,这对“高工夫妻”笑称:“密集的任务已经让这本该意义非凡的一天,融入到守护‘卫星’的每一天中了。”可谈及二人婚姻的起点,姜敏的眼中立马闪烁起了光芒。
“当时嫦娥五号T1任务刚结束,马庆甜接受电视台采访,刚从测控大厅里出来,他就催着我赶紧去看电视,那时候我感觉到他从事航天事业的由衷自豪。”姜敏回忆起10年前的这件小事,她说,平时低调谦逊的丈夫兴奋自豪模样让她格外印象深刻,更为她心底埋下了一颗投身航天测控事业、与丈夫并肩工作的种子。
2018年,姜敏刚刚如愿入职西安中心软件岗位,便一头扎进紧张的工作中,从三维可视化技术研发,到兼顾此前从未涉猎过的航天器轨控业务,密集繁重的航天任务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不在同一岗位,但马庆甜在单位时间长、业务能力强、经验更加丰富,在工作上,他总会积极给姜敏提供建议和思路,短短三年时间,姜敏成长为了一名软件总体,用一行行代码铸就支撑所有测控任务的基础。“记得一次任务圆满成功时,当大家拍手鼓掌,我掉过头来看到他对我相视一笑,那一刻,我觉得对我是一种鼓励和肯定,非常开心。”姜敏边说边望向丈夫马庆甜。
而在生活上,马庆甜则一直向妻子学习。密集繁重的任务,使夫妻二人对孩子陪伴上的缺失在所难免,姜敏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巧妙地正向引导。“嫦娥五号月面采样工作基本都在夜晚进行,每天晚上很晚才能回去,那个时候我会告诉孩子,妈妈要去月亮上挖几块‘宝石’,等回家了就可以分给你一点。”姜敏用这种方式维护孩子内心中的那份纯真,更在无形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所从事事业的崇高。“她带孩子比我耐心,有情绪时也能主动理解我,有时候我处理事情急躁了也会反思自己。”对于妻子姜敏的包容,马庆甜这样说道。同在一个单位,一起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测控任务,马庆甜肯定着妻子对这份共同事业的奉献,以及对家庭的付出。
家庭支持着事业的进步,事业则影响着家风的塑造。像姜敏一样,每一位当上母亲的巾帼“牧星人”都有一套别具一格的“育儿经”。负责控制计算的曹静说,带娃就像搞轨道控制一样,既要符合成长的规律,让孩子沿着既定的“轨道”“自由翱翔”,更要及时发现成长轨迹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校正纠偏;“码农”张杨则教育孩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有的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只要踏实努力,只需静待花开;深耕卫星轨道多年的王露莎则这样和孩子介绍她的工作,如果把航天事业比作锦绣长卷,那妈妈的工作就像穿针引线的“绣娘”,支撑这份精细的则是青莎草般百折不挠的韧性。
除了拥有一个“学霸”母亲,她们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牧星人”独有家风的熏陶下,他们在很小的年纪就懂得理解大人,甚至用稚气未脱的言行“守护”着这个家。
2023年大年三十,在西安中心测控大厅,曹静与她所在的亚太6E卫星抢救团队激战正酣;而在曹静的家中,没有春节的布置,没有提前购置的年货,甚至没有一桌像样的年夜饭,她的爱人就这样带着两个孩子在家里过了一个冷冷清清的年。
当卫星被送入目标轨道,抢救取得阶段性胜利,年味也渐渐散去,对家人的亏欠却始终萦绕在曹静心头,然而孩子的举动却给予了曹静莫大的惊喜和最温暖的慰藉。当亲友问及曹静的孩子:“你妈妈怎么过年没有带你出去玩呀?”“我妈妈正管着天上的卫星呢,要是我妈妈不管的话,卫星就要‘崩溃’了,所以我才不出去玩呢!”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震惊了亲友,更感动了在那段连轴转的日子里心力交瘁的曹静。
不知不觉间,守护,在这群巾帼“牧星人”之中已经形成一个闭环。她们守护着卫星,卫星守护着祖国,祖国这个大家守护着小家,每一个小家守护着每一个巾帼“牧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