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企依然看好中国市场(环球热点)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严 瑜2025-04-29 18:51

图为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4月中旬,美国英伟达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时隔3个月再次到访中国时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前景,愿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为推动美中经贸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多名来自美国的参展商也表示,中国市场十分重要。

在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背景下,美企为何依然选择在华发展或与中国开展合作?本报采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崔守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彭羽,请3位专家解读中国对于美企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市场增长动能与潜力对美企充满吸引力

【观察】

辉瑞中国区总裁、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彭振科日前表示,作为深耕中国市场的跨国药企,辉瑞计划到2030年在华继续投资10亿美元。目前已在北京建立了一家新的辉瑞研发中心,在杭州建立了辉瑞创新中心。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在中国的美国企业特别报告》,2020—2023财年样本企业中国市场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2%,约为全球市场增速的1.3倍。

【解读】

张建平:大量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市场驱动型,即在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如特斯拉、星巴克、通用等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实现可观盈利;二是许多美国企业将中国作为面向全球开展供应链和价值链组织协作的重要基地,以获取利益最大化,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市场的增长动能和增长潜力都对美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充满吸引力。

崔守军:对于众多美企来说,中国市场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出。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市场需求巨大。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带动家电、汽车、通信、医疗等消费板块的需求稳步增长。

二是中国全产业链优势明显。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供应链体系不仅齐全完善,而且展现出极高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如今,许多美国企业将生产工厂设在中国,正是看好中国的技术精度和供应链稳定性。

三是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落实外企国民待遇,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推出多项优惠政策,为包括美企在内的广大外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彭羽:中国市场为美国企业创造了大量商机和利润。中国是美国大豆、棉花的第一大出口市场,集成电路、煤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医疗器械、石油气、汽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2022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高达4905.2亿美元,远高于中资企业在美786.4亿美元的销售额。

当前,多数美企依然选择中国,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对中国经济稳步增长有信心。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318758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中国经济在不确定性下实现稳步增长,显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活力;二是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的“必争之地”。参与中国市场的经营和竞争,不仅是跨国公司维持全球市场份额的必要条件,更是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溢出实现经营能力跃升的重要路径,在华运营实践有助于企业获取动态市场知识,进而增强其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与创新响应能力。

中美众多产业深度融合,中国市场优势明显

【观察】

美国铝业公司日前表示,该公司部分材料来自中国供应商,由于没有合适的替代供应商,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将使该公司的年度成本增加1000万至1500万美元。

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称,多年来,很多美国公司建立了依赖于数千家中国工厂的供应链。当下,让美国企业感到手忙脚乱的,不仅是美国政府的关税规模,还有关税政策的实施速度和不可预测性。

【解读】

张建平: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给美国众多跨国公司带来巨大冲击。以苹果公司为例,该公司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约90%的iPhone在中国组装生产。根据美国媒体计算的数据,在美国宣布对华加征所谓“对等关税”后,加上已有的关税,一部手机成本涨幅超过50%。

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以及全球各地开展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等方面的供应链协作。美国政府滥施关税不可避免地将反噬本国企业。

崔守军: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重塑全球产业链,迫使制造业回流。然而,在当前背景下,提高关税无法重塑美国产业链竞争力,只会费时费力,给美国企业带来多重冲击:一是经营成本急剧攀升,利润空间遭到压缩;二是面临供应链中断风险,生产可能停摆;三是农业、汽车、半导体等出口导向型产业,受关税影响,出口受阻,原有市场或将被其他国家类似产品替代,进而导致其市场占有率缩减、竞争力削弱。

彭羽:美国政府频繁加征关税,在直接推高供应链成本的同时,还大幅增加了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扰乱全球供应链稳定,导致企业无所适从,无法预期其生产和贸易可能带来的成本和盈亏,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正常运营均遭受负面影响。

目前,中美两国在众多产业领域都实现了深度融合,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脱钩”。一方面,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中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配套能力。另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来推动制造业回流,却面临缺乏熟练工人和供应链配套等现实困境。此外,对于美国企业而言,中国市场具有盈利稳定、政策风险低等优势,尤其以中国为主要目标市场的企业,如特斯拉、星巴克等,更不会轻易撤离。

中国扩大开放提速加力,持续释放增量机遇

【观察】

近日,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从重点服务领域开放、产业创新发展等多个维度,明确了一共155项试点任务。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日前召开的外资企业圆桌会上表示,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切实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更加主动积极为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努力保障产供链稳定畅通,推动解决外资企业问题诉求。

【解读】

崔守军: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将为包括美企在内的广大外企提供更多机遇:一、服务业扩大开放,金融、医疗等多领域155项试点任务加快推进,这对外企来说意味着增量机遇;二、近年来,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在清洁能源、碳交易、储能等行业催生出新的发展机遇,为外企提供了技术合作与市场参与的广阔空间;三、中国全面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通过制度化的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规则协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结构性深化,使外企可以以中国为锚点,辐射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

中国正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科技等领域形成新增长点。中国市场扩大开放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机遇,有助于外企实现全球业务的新突破。

彭羽: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进一步彰显出中国深化制度型开放、推动国际合作的决心。根据《意见》,在贸易、投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各个领域扩大开放的一系列举措向包括美企在内的广大外企释放出积极信号,即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坚定支持自由贸易规则,稳定外资外企在华发展预期,并为其提供更多业务增长空间与发展机遇。

张建平:目前,中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2024年,中国实现了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全面“清零”。同时,中国全面高质量实施RCEP。这都为外企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投资营商环境。今后,中国通过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和利用的外资规模将越来越大。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