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至24日,由“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的“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召开。
本次大会注重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大会现场,科研工作者共同探讨了地球系统科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机遇,为推进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中国科技企业以一系列突破性实践,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度融合。
科学点亮未来地球,应用赋能生态实践。从气候预警到矿山修复,从低碳技术到智慧农业,作为全国唯一兼具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省份,江西省通过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构建了“生态+科技”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智慧。
江西省气象局:科技驱动气象预警发展,构建特色气象灾害防御范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且复合极端灾害事件带来的潜在级联影响在加大。在此背景下,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对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江西省气象局构建631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构筑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该机制以“省级6小时风险预警,市级3小时风险通报,县级1小时风险叫应”为核心,不仅实现了从省级建模到村级响应的垂直贯通,更实现了提前43分钟的预警时效、99.1%的覆盖精度和响应速度三大技术指标的突破,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灾害防御全新范式。
“631”的实践经验作为典型案例,被编入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早期预警中国行动计划:当江西的算法模型接入非洲干旱监测系统,当风云卫星数据通过世界气象中心(北京)服务"一带一路",中国正以毫米级预警精度重塑全球防灾范式,江西省气象局率先研发了“云盾”气象预警机系统,已在江西省88个县区广泛部署,累计装机量突破1212台,成功转移或有效避免群众受灾近万余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科技防灾中绽放光芒。
江西铜业集团:扎根矿山修复,用科技谱写“江西范式”
矿山开采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能源和动力,但同时也会给地貌形态、土壤质量、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矿山开采完成后形成的废弃地,会长期、持续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甚至是周边居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题中之义,在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江西矿山生态修复立足本省治理实践,提炼出可复制的生态修复范式,打造出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范式"。江铜集团以25年深耕矿山生态修复,通过以微生物调控为核心的直接植被修复技术,完成2.2万亩矿山土地修复。旗下3座矿山获评国家级绿色矿山,16家工厂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此外,作为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建设基地,江铜集团在低品位矿石、尾矿资源利用等方面成果显著。截至2024年,已累计利用3.28亿吨低品位矿石,每年创造数十亿经济效益。自主研发的“胶固粉”强度超传统水泥,每年消纳尾砂 500 余万吨。
江西新余国科:气象科技发展变“望天收”为“水脉相连”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作为气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一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趋利避害、造福人民的重要工作。
面对干旱天气,新余国科以科技“呼风唤雨”。其自主研发的固态AgI烟条突破传统催化局限,催化效率提升40%,2022年抗旱作业2769次,飞机增雨11架次,21.53亿立方米雨水覆盖52万平方公里土地,助力粮食增产。自主研发的“物联网+人影”管理系统,实现20万枚火箭弹运输全程可追溯。
绿冷高科:技术创新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引发《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中提到,“大幅提高制冷能效和绿色水平,扩大绿色产品供给,壮大绿色消费市场,实现制冷行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当传统制冷剂加剧全球变暖,绿冷高科以12年研发推出第五代纳米制冷剂。在江西低碳城市建设中,创新冷媒直换技术无需改造设备,使公共机构节能率提升20%-35%,其中某能源托管项目年节省电费超 200 万元;与江西移动、电信合作打造的绿色智能空调,更通过系统性改造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从极地温控到城市能源革新,绿冷高科正以硬核科技驱动全球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转型。
中科飞龙:以气象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大会现场,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提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依赖温度和降水。气象工作最初也多是围绕农业问题展开。”2025年,中国气象局印发《关于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中科飞龙构建“空天地网”四维监测体系,部署20万枚智能传感器,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与物联网设备,实现病虫害识别准确率98%、产量预测误差小于3%。在沙漠边缘,通过膜下滴灌与微生物固沙技术种植的“沙漠稻”亩产超400公斤,智能水肥系统节约用水40%,助力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生态脆弱区规模化种植,开辟生态与经济双赢路径。
从矿山到云端,从农田到极地,江西的生态实践勾勒出“科技+生态”的共生图景:95% 的矿山修复率、98% 的人工增雨精度、50 万吨年碳减排量……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中国企业以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注脚。
正如千年窑火淬炼出景德镇陶瓷的璀璨,中国科技企业正以创新之火熔铸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青花”。这些扎根于中国大地的科技实践,不仅守护着绿水青山,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为全球分享“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