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土耳其的TB-3无人机发射了一枚IHA-122超声速导弹,在另一架无人机的激光制导下,精确摧毁了50公里外面积仅36平方米的海上浮动目标。然而根据报道,IHA-122超声速导弹实际上是一型制导火箭弹,土耳其这型制导火箭弹的表现,引发人们对世界范围内制导火箭弹发展状况的关注。下面我们就一起关注火箭弹目前的研发和使用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三个方面改进
资料图:土耳其IHA-122超声速导弹(来源:中国军网)
火箭弹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由于毁伤效果好,投入战场后,迅速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武器。经过数十年发展,火箭弹的种类不断增多,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但是不可否认,火箭弹落点偏差大一直是其技术短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火箭弹的打击精准度成为各国研发人员尝试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和美国都曾尝试将简易的制导装置集成进火箭弹中,但由于技术不够成熟而进展缓慢。直至21世纪初,美国和俄罗斯的制导火箭弹研发才取得明显成效。军事观察员邵永灵介绍,目前,制导火箭弹正在从制导方式、模块化设计、发射平台拓展等方面实现多维度技术升级,填补了导弹与传统弹药间的空白。
邵永灵:
第一,制导方式得到优化。除惯性制导外,还有GPS卫星制导、红外成像制导等,大幅提升精度,圆概率误差在1米到3米之间。
第二,战斗部和引信实现模块化设计。过去火箭弹的战斗部、推进系统和控制装置都是一体的,通用性较差。而现在一些先进的制导火箭弹,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加装不同的战斗部。
第三,实现多平台发射。目前,火箭弹的发射方式已从传统的车载发射,拓展至无人机、直升机乃至舰艇平台发射。
低成本目标饱和打击是优势
那么,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制导火箭弹与传统导弹相比,它们的界限是否正在变得模糊?对此,邵永灵认为,制导火箭弹与导弹在射程、成本与作战定位上可以形成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制导火箭弹在对低成本目标的饱和打击中展现出了比传统导弹更大的经济性优势。
邵永灵:
导弹在射程、精度及威力等方面优于火箭弹,二者存在作战分工,但在200公里至400公里射程范围内,界限逐渐模糊。
在当前战场环境中,无人机等低成本目标大量涌现。使用导弹拦截成本过高,火箭弹则更具可持续性。
从防空的角度,未来也会越来越多地用到火箭弹。将它加装在无人机、直升机乃至固定翼飞机上,去拦截“低慢小”空中目标,可能比导弹更有用武之地。
成本可控前提下提高精准度
近年来,新的战场需求正推动制导火箭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无人机、无人舰艇等无人化装备的大量出现与应用,各国对制导火箭弹的需求更为迫切。那么,制导火箭弹将如何通过技术升级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需求?对此,邵永灵进行了以下分析。
邵永灵:
制导火箭弹的发展应首先保持低成本,在成本可控前提下提高精准度,确保其在特定领域的优势。
在射程方面,制导火箭弹的现有水平已满足常规作战需求,更远距离任务应由导弹承担。同时,弹头多样化是制导火箭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增强其对不同目标的打击效果。
记者: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