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为什么选择罗斯海?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5-06 11:32

执行第41次南极考察的“雪龙2”号4月28日结束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的停靠补给,一路往北踏上回程,预计6月返回上海。本次考察期间,“雪龙2”号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共同完成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经过了一个星期的航行后,我们穿过西风带,来到了位于南纬74度附近的第一个站位。现在,南极已经进入秋季,南大洋的海面大部分已经被冰雪覆盖。现在的时间是晚上7点,室外温度在零下18摄氏度。在艉甲板,队员们将进行中层鱼拖网、磷虾拖网、浮标布放等工作。

今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根据作业计划,考察队在南极罗斯海开展综合调查,聚焦秋季南大洋,也就是“黑暗季节”生态系统过程和碳埋藏等科学问题,将重点研究在没有阳光、缺乏食物、大部分海面被海冰覆盖的情况下,磷虾等南极生物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等问题。

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为什么选择罗斯海?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 何剑锋:我们主要是选择了三个区域,

第一个是浅滩的区域,它生物多样性就会比较丰富。

第二个区域,就在我们秦岭站东侧的特拉诺瓦湾的冰间湖区,没有被冰所覆盖的,它的生物量是会比较丰富的,并且,因为有结冰,有深对流形成,表层的碳才会带到底部形成碳埋藏的一个过程。

第三个区域,是在罗斯海的西海岸出流的区域,大磷虾的生物量是非常丰富,它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热点区域。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对于南大洋夏季之外其他季节的调查资料极为匮乏,所以实际上人们无法对企鹅等高营养级生物如何生存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知。在南极,罗斯海是传统的历史调查海域,也是南极边缘海研究的热点之一,更是南极底层水重要形成地和生物资源的富集区。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顾问 周朦:底层水是驱动全球温盐环流的一个主要的机制,从南极到北极,到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底层水,都是和我们南极的底层水相关,底层水生成的两个主要区域,一个在威德尔海,一个在罗斯海。影响气候变化特别重大。而且罗斯海有很多的生物资源,它是在整个南大洋里面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所以说罗斯海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我国首次启动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这次科考得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等国家和地区资深科学家的积极响应。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 曹叔楠:在秋季,大多数国家都已经结束了自己的考察任务,在这样一个季节,南极科考其实是基本上没有的,现场调查的数据是空白,所以大多数的科学家都是很兴奋的。9个国家12名外籍的科考人员来加入,也是我国极地考察历史当中参加的国家最多的一个航次。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