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近年来,一批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众多科研人才汇聚广东,通过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产业变革看广东》一起跟随总台记者的镜头,探访大湾区的科创世界。先来看大科学装置筑牢南粤创新的“硬核底盘”。
最近,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吴桢舵团队在广东东莞松山湖完成了一项用于折叠屏手机铰链的关键材料——先进非晶合金的研究,这项研究的顺利进行得益于这里建成的我国第一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
吴桢舵告诉记者,随着散裂中子源落户这里,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和团队开始向这里集聚,形成了独特的“科研蜂巢”现象。
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国家实验室2家,同时带动了2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广东,吸引了158万研发人员汇聚大湾区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
打造人才“强磁场” 共创湾区科技大未来
吸引众多科研人才选择大湾区、扎根大湾区,除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外,还有当地贯穿就业、安居、创业的政策全链条。
在南方科技大学多功能增材制造与4D打印实验室,葛锜教授正带领团队对离心式DLP多材料3D打印技术进行攻关,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多材料间近乎零污染的切换,广泛应用于通讯、医学等领域。葛锜教授先后在美国、新加坡求学和任教,2018年底,得知大湾区良好的创新生态和环境后,葛教授决定回国发展。
近年来,为了解决求职者的后顾之忧,广东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就业有补贴、创业有扶持、创新有资助、求职有住所、落户有补助的“五有”政策,对高层次人才推出博士后福利好、急需紧缺人才待遇好、高层次人才服务好的“三好”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目前,广东拥有全职在粤的两院院士超过150人,研发人员数量达158万人,在站博士后超1.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