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国冰川总量的45% 西藏冰川为何如此多?揭秘→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5-06 21:50

西藏,是我国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地之一。为了摸清这些冰川的“家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今天在西藏正式开展我国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以掌握海洋性冰川发育规律和消融变化,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首个调查点选在仁龙巴冰川,与其他多数藏东南海洋性冰川相比,仁龙巴冰川可达程度较高,调查队员们可以踏上仁龙巴冰川的冰舌,因此更便于获取调查数据。地面调查将为航空探测提供重要验证数据。

什么是海洋性冰川?

海洋性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海洋性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域集中在受海洋湿润气流控制和影响的地区。这些地区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为冰川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而且,海洋性冰川的温度相对较高,接近零摄氏度。

我国为何现在要启动对海洋性冰川的探测调查?

海洋性冰川气候多变,通常位于高海拔地区,地形复杂,数据获取困难,加上冰川本身的特殊性质,因此一直是冰川调查工作中难度较高的一项。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就是希望用最新的技术和装备,掌握我国海洋性冰川的发育规律。

西藏冰川为何如此多?

仁龙巴冰川是西藏著名的海洋性冰川,如今还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神秘而古老。不仅有仁龙巴冰川,西藏拥有数万条冰川,占全国冰川总量的45%。为什么西藏的冰川如此之多?一起来了解一下。

冰川的形成过程与地形、气候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海拔导致多数地区年均气温低于0℃,气温比同纬度低15℃,积雪不易融化,这为冰川保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西藏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印度洋季风带和西风带带来丰富的固态降水。低温环境有利于积雪的积累和保存,积雪逐年压实转化为冰川冰,为西藏积累了丰富的冰川资源。

西藏境内分布有喜马拉雅、念青唐古拉等众多极高山脉。陡峭的山体使得冰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运动,逐渐发育为流动的冰川。

综合以上原因,西藏在高海拔低温环境、丰富的固态降水和巨大的山体地形共同作用下拥有大量的冰川,它们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唐古拉山脉、藏北高原和藏东南等地区,其中藏东南的海洋性冰川和藏西北的大陆性冰川最具代表性。

航空物探直升机正在为明日飞行做准备

作为此次海洋性冰川航空物探探测的一大亮点,搭载了多种先进探测设备的直升机,目前也正在抓紧为明天航空探测做着充分准备。传统山地冰川厚度调查主要采用钻探、探地雷达等技术手段,这次用上了直升机,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总台央视记者 金晓曦:航空物探直升机飞行团队正在进行校准工作,来检验各项仪器是否工作正常。一会儿它还将升空进行动态测试。

最近几天,航空物探直升机已经进行了多次飞行,来熟悉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飞行线路。这次海洋性冰川调查中,航空物探技术主要应用于冰川厚度及冰下地形探测。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高级工程师 余学中:这一次重点调查的就是海洋性冰川,因为它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地面物探只能通过打钻来实现这个冰川厚度的测量,是没有效率的。但是通过我们的航空物探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一个完整冰川全部覆盖,可以做到精细化的三维地形展示。

传统山地冰川厚度调查,由于冰川区可达性差,仅能在有限点位和区段开展调查。而此次直升机航空物探,第一次在轻便型直升机上集成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航空重力仪和改造的航空冰雷达等设备仪器,形成山地冰川厚度航空物探测量系统平台,实现了大规模、区域性冰川厚度的高效探测,具有作业范围大、受地形影响小、飞行效率高、成本低等技术优势。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 熊盛青:我们这一次用的航空物探,用了两种国产化的仪器,一种是航空重力仪,一种航空冰雷达,就可以把冰川的厚度也计算出来。我们国家冰川大部分都分布在高山、高寒地区,人很难到达,并且还很危险,所以说必须采用现代的办法探测冰川。

(总台央视记者 杨潇 钟敏 陈琴 吴天白 金晓曦 扎旺)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