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毛笔作为中国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居“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首。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与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5月12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了解传承数千年的中国毛笔。
我国现存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4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战国时期楚墓里的一支毛笔,全长21厘米。毛笔出土时,装在一个竹管做的笔筒内,笔杆为圆形实竹,笔头用兔箭毫包扎在笔杆外围,以麻丝裹缠后再用漆汁粘固,笔锋尖挺。
据考证,到唐代毛笔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安徽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之乡。到了元代,浙江湖州一带又成为新的制笔中心,并一直持续至今。
湖笔制作工艺复杂,需经历择料、水盆、结头等8道大工序、128道小程序,均需纯手工制作。“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在湖笔制作技艺学习中,每个工序至少要学习三年以上才能初步掌握制作技巧,要做精做好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
毛笔一般分为羊毛笔、狼毫笔、兔毛(紫毫)笔,制笔匠人选用各种毛料的优点组合制成兼毫笔。其中,羊毛笔的特点是细腻且墨色多变,兔毫笔力度最为刚劲,而兼毫笔则多种风格兼有。
毛笔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其独特的笔触和线条美感,还推动了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发展。一支毛笔凝聚着千百年来一代代制笔人的工匠精神和文化情怀。在湖笔的发源地湖州善琏镇,家家户户都会做笔,一代传承一代,已经有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