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江河畔的曲水县茶巴朗村,村民们世世代代与土地相依为命。每到秋冬季节,刮风天气便会“侵扰”这片土地,黄沙漫天飞舞,不仅让村民们的生活多了几分困难,也让当地的生态环境愈发脆弱。自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项目实施以来,曲水县茶巴朗村和达嘎镇村民积极投身这项绿色行动,成为生态建设征程中的先锋力量。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已披上绿装。这项被赞誉为“改天换地”的伟大工程,成果斐然。截至目前,仅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项目(二期)曲水片区就投入劳务110343人次,带动群众就业增收2206.8万元。
其美一家:山坡上的绿色耕耘者
5月4日清晨6时许,茶巴朗村六组村民其美从睡梦中醒来。她和丈夫吃过早餐,喂完家畜,简单准备好当日的饭菜后,拿着工具出了门。
和其美一样的,还有同村的几十名村民。他们开着三轮车,前往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曲水茶巴朗二号片区。在山脚下,村民们熟练地分工完后开始上山植树。记者跟随其美的脚步一同上山,半山腰的海拔有4000米左右,大家休息片刻后开始动工。山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有的专注挖坑,有的仔细扶苗培土,有的俯下身子给树苗浇水……造林点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今年20多岁的曲扎是其美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他白天跟着父母在造林点务工,晚上回到家后认真备考。“现在工作的地方就在老家周边的山上,每天有240元的工钱,还能兼顾农活和家务,我很知足。”曲扎笑着说。
曲扎负责挖坑,妈妈负责扶苗培土,母子俩有说有笑地栽种着一棵又一棵树苗,为家乡增添着点点绿意。记者了解到,这个片区主要种植了油松、樟子松、山杏、沙柳、沙棘等苗木。在养护管理方面,目前以人工浇灌为主、喷灌为辅的方式,每亩配备1至2人,浇水周期为10天左右,以确保每一株苗木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滋养。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树苗的存活率,曲水县政府组织了专门的种树培训,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们讲解不同树种的特性、种植技巧以及后期的养护方法。从选苗、挖坑、栽种到浇水、施肥、防虫,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指导。村民们学得十分认真,有的还专门准备了小本子,把重点内容都记录下来。其美就是其中之一,她原本对种树一窍不通,但通过培训,如今已经成为村里的种树“小能手”。她常说:“以前总觉得种树跟种地没啥区别,现在才知道,种好树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希望我们种下的每一棵树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绿化工程带动就业,村民种树走上增收路
5月4日,茶巴朗村东山上新绿沿着山脊蔓延。28岁的仓啦正弯腰为新栽的油松培土,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襟,这是她每天240元工资的见证。自2022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启动以来,像仓啦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曲水县村民已超万人。短短4年里,曲水县通过“组织化投劳、规模化用工”机制,将造林工程分解为挖坑、运苗、栽植、管护等20余个工种,吸纳了不同技能劳动力。2024年,仅茶巴朗村片区就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同时,工程还催生出了“苗木质检员”“无人机植保员”等新职业,45岁的扎西通过培训成为片区监理,月收入达6000元。“过去放牧靠经验,现在用PDA记录土壤湿度,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护林’。”扎西说。
对于村民们来说,在种地种粮之余,不用再跑到拉萨打零工赚钱,他们可以根据自家的农事时间到造林点务工,十分方便。村民索朗达杰跟记者打趣道,以往,农闲时大家要么聚在一起闲聊,要么做些简单的手工活,没啥收入且生活单调。如今,在政府的倡导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种树活动中。一开始,许多村民心里也犯嘀咕:种树真能带来收益吗?毕竟,树木的成长需要时间,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但在政府的宣传和一些先行村民的带动下,大家逐渐放下了顾虑。
是呀!种树真能带来效益吗?答案是当然能!“把树种好管好,将来出门抬头就能看到一片绿。每天还有实打实的收入,这是一件美差。”村民旦增对未来满是憧憬。
像旦增这样依靠种树增收的群众在全区还有很多。全区各级政府始终把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吸纳群众参与造林绿化,引导企业采购群众的苗木、租用机械等方式,带动增收近18.6亿元,惠及农牧民群众约500万人次,努力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去年我们家4口人不间断地参与造林工作,全年下来拿到了10万元左右工钱,收入很不错。”茶巴朗村村民西洛告诉记者。
从“植树”到“守林”:生态意识的转变
58岁的索朗多吉曾是曲水镇的采石场工人,如今他每天骑着电动车巡护30亩林地。“以前觉得树能挡风就行,现在知道这是给子孙留下的‘生态银行’存折。”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病虫害防治要点,这是参加曲水县组织的“生态护林员培训班”的成果。像索朗多吉这样的转型者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到,目前曲水县已培训持证上岗的生态管护员有11598名,他们年人均增收5705元,更成为高原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在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绿色屏障的同时,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也为曲水本地群众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机会。
5月4日,记者在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曲水县达嘎镇一期二标段种植现场看到,专业人员正熟练操作无人机,将树苗精准搬运至山上。地面上,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或搬运树苗,或挥锹培土,或施撒有机肥,井然有序。这片曾经生态较为脆弱的区域,在各方努力下新绿葱茏,绿色生态屏障正在逐渐形成。
作为西藏首个规模化山体造林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创造了高海拔地区人工造林的生态奇迹。自2022年该工程启动以来,曲水县作为其中重要部分,全县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绿色希望,重塑生命图谱,实现了令人惊叹的生态逆袭。
记者了解到,曲水县2024年一期南北山绿化先造后补工程规模达34328.4亩,涵盖3个标段。截至2024年年底,造林任务已圆满完成,目前已进入后期管护阶段。2024年二期工程同样进展迅速,总面积71564.2亩,涉及14个施工标段。现阶段,苗木培育已完成7847592棵,造林整地坑穴完成6086963个。
仅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项目(二期)曲水片区就投入劳务110343人次,带动群众就业增收2206.8万元,环境越来越好的同时,群众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书写出生态惠民的崭新篇章。
记者手记
希望每一棵树苗
都长成参天大树
那天,是其美参与种树的第163天。每天下班后,她们会领到当天的务工票,其美的背包里专门带来一个钱包,里头存着162张务工票。她说:“年中或者年底老板会统一结工资,我们一家人大概可以挣几万,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存好务工票后,其美望着种树的村民感慨:“以前觉得生态是政府的事,现在才明白每棵树都是自家‘生态银行’的存折,希望每一棵树苗都长成参天大树。”从“要我种树”到“我要护绿”,村民们用双手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内涵,让绿色成为高原乡村最亮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