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停歇,
今天(23日),
武汉迎来多云天气。
武汉这场雨为何来得这么猛?
武汉大学门口现在情况如何?
本轮强降雨,
积水点为何多集中在江南地区?
针对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长江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武汉大学珞珈门周围交通
已恢复正常
5月22日,武汉市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当天下午至上半夜,中心城区大部街道强降雨持续,部分区域积水较深,引起市民网友关注。
23日0时,武昌区仍飘着零星细雨,但雨势已远不及昨日猛烈。九派新闻记者在武汉大学珞珈门看到,路面整体较为干净,有车辆正常穿梭往来,秩序井然。
走出校门,只见道路两旁停靠着多辆作业车辆,工作人员正手持高压水枪对路面进行彻底冲洗。一名现场工作人员向九派新闻记者介绍,她们主要负责武大校门外珞珈山路主干道及人行道的清洁工作,包括清除污水、淤泥、垃圾等,并对路面进行全面冲洗。
23日晨,雨停。上午8时,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大学珞珈门前看到,道路上路面积水已退,公交车、自行车、小汽车及行人都能够正常通行。
23日8时的武汉大学校园。记者夏奕 摄
本轮强降雨
积水点为何多集中在江南地区?
23日,雨后的武汉恢复如常。经连夜抽排,前一天因强降雨形成的积水已全部消退。
5月22日14时至16时,武汉遭遇一轮强降雨,雨量集中且强度较大,导致多处路段出现积水,其中武昌区洪山路(东一路口)、白鹭街汉秀剧场门口、公正路涵洞,洪山区八一路武大门口、珞珈山路、雄楚大道迪雅花园,东湖高新区民族大道新竹路口,汉阳区自力二街、四新南路老关路等路段积水严重,尤其是八一路武大门口、珞珈山路、雄楚大道迪雅花园、洪山路东一路口、梅苑小区周边等区域积水情况较为突出。
22日,水务人员在应急抽排积水。
本轮强降雨过程中,积水点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这主要归因于该区域降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根据武汉市水务局发布的数据,5月22日7时至23日7时,武汉全市普降大雨到暴雨,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强降雨中心主要位于洪山区、武昌区、武汉经开区南部、蔡甸区西部以及新洲区。具体累计雨量如下:
汉口地区79~114.2毫米,
汉阳地区69.2~110.9毫米,
武昌地区61.2~142.9毫米,
其中最大累计雨量达143毫米,出现在洪山区理工大学站。
此外,短时降雨强度过大,也是造成积水的重要原因。监测数据显示,降雨主要集中于14时至16时,排水设施难以在短时间内应对如此集中的降雨。
最后,在江南地区,雨水并非直接通过渠道输送至抽排泵站,而是通常利用湖泊进行调蓄。因此,面对强降雨,管网排水需要湖泊进行调蓄缓冲,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武汉这场雨
为何来得这么猛?
记者梳理发现,过去15年,武汉在5月份发生如此强度的暴雨十分少见,仅2021年5月10日遭遇了一场雷电暴风雨天气,当天二七长江大桥最大风力达到14级,全市最大累计雨量为121.7毫米。而今年这一轮降雨,全市最大累计降雨量超219毫米。因此,这一场持续24小时之久的强降雨过程,具有一定的极端性。
武汉这轮降雨强度为何这么大?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说,本次降水天气过程从北到南影响范围大,这一现象是由于冷暖空气各有一支比较强的气团相互摩擦碰撞,从而造成气旋附近的降水。另一方面,在气旋外围的暖气团之中也会有对流强降水发生。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长江沿岸地区的强降水主要由于这两种原因。
冷暖气团碰撞摩擦产生的降水特点是降水区域更加集中,在气旋东侧和南侧,发生强对流天气的风险更高。同时,地形也会加强摩擦碰撞力度,增强单点降水强度。
湖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艳杰说,5月22日我省迎来入汛以来第一次大范围大雨到暴雨天气,其中武汉南部、荆州、仙桃、咸宁有局地大暴雨和单点特大暴雨,主要因水汽输送加强和低涡影响。
实际情况也印证了这一说法。5月22日凌晨,在副热带高压加持下,凶狠的暴雨带北抬,武汉附近的雷雨云从点状逐渐发展成条带状,到了下午云团旋转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江淮气旋和北方气旋逐渐成形,庞大的云系北至蒙古、南连两广,纵贯全国。江淮气旋加速了水汽输送,让暴雨更大,武汉、荆门、孝感等地出现了超100毫米的大暴雨,仙桃局地更是出现特大暴雨,7小时雨量高达301毫米。
气象专家分析,5月23日江淮气旋还将继续活跃,给江西、安徽及江浙沪、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带来大到暴雨,同时将给日本带去暴雨天气。23日,来自蒙古高原的冷涡将暂时战胜强盛暖湿气流和副热带高压,给武汉带来多日清凉。
记者| 夏奕 金文兵 刘海锋
通讯员| 刘静怡 朱文辉 陈声超
综合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