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区,也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黄河、洮河等多条河流,黄河在甘南流经433公里,水源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被誉为“黄河蓄水池”。近年来,当地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甘南段径流量比10年前增加18.7%,黄河进出甘肃境流量平均增加2.46倍,年均补给量比10年前提高61.07%。进入5月中旬,当地气温回暖,今年的退化沙化草原治理工作全面展开。
退化草原修复启动 补播灭鼠同步展开
甘南州玛曲县是黄河流经甘肃的第一站,也是“黄河九曲”的第一曲。眼下,那里正在进行退化草原治理和修复工作。
总台记者 张磊: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在玛曲县欧拉乡的退化草原治理现场。这里的海拔达到了3400米,在我身后的山上,依然可以看到白色的积雪。这几天,当地的气温逐渐回升,广袤的草原也开始返青。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工作人员正在补播牧草。玛曲县是一个纯牧业县,天然草原的面积广阔,占全县总面积的83%。但是受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草原曾一度面临着大面积沙化和退化的威胁。从2021年开始,当地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已治理沙化和退化草原63万亩,大大提升了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能力。从今年开始,当地还将继续实施新一轮的草原保护治理工程,治理面积将达到120万亩。
和其他农作物的播种方式不一样的是,补播牧草并不能采用大型机械,因为大型机械设备的轮胎在碾压到草场后,会给草原带来不可逆的危害,所以牧草的补播补种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这两个瓶子里装的就是草籽,它们的名字一个叫早熟禾,另一个叫披碱草。其中,早熟禾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但长长以后,容易倒伏。而披碱草的根系发达,加上茎秆坚韧,不易倒伏,这两种草有很强的互补作用,还可以提升产量。
在播撒之前,大家会把这两种草籽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工作人员告诉我,草籽播种之前还有一个细节,要先撒一遍由牛羊粪做成的有机肥,再把草籽撒下去。这么做是因为,肥料中的养分能够帮助草籽更快地生根发芽,并为新生的草苗提供必要的营养,促进其健康成长。如果顺序颠倒,在草籽已经萌发后再施加肥料,可能会因为肥料中的营养浓度过高而灼伤嫩芽。如果雨水充足,到六月的时候,它们就可以完全长起来,替代已经退化的牧草。
在补播草种的时候,我注意到,有些牧民的手里还拿着这样一个耙子,把一些小土堆耙平。牧民们告诉我,这些小土堆其实是一些草食性动物的窝,它们是草原的“地下居民”,比如中华鼢鼠,它们在地底钻行,以草根为食,这也是退化草原趋势加剧的主要“罪魁祸首”。从空中看的话,可以看到草原上有一个挨着一个的“斑秃”,由此可见它们造成的破坏有多大。所以,在补种的时候,大家先要把这些小土堆推平,多撒一些草籽,进而恢复草原的功能。
我身边的这些笼子里,是玛曲常见的一些草食性动物,这个是刚刚我们提到的中华鼢鼠,它主要以草根为食。这个长着圆耳朵的叫作鼠兔,它主要吃的是草叶。这一只就是大家都觉得特别呆萌的土拨鼠,也就是旱獭,它们整体数量不多,也主要吃草叶。从危害性上来讲,中华鼢鼠和鼠兔是治理的重点。它们一般不会在健康的草场上活动,因为像老鹰、藏狐、狼之类的天敌到来时,密集的草丛会遮挡它们的视线,无法及时躲避天敌。但是当草原退化后,草的高度和密度越来越低,这里也就成了鼠类的活动天堂,如果不及时治理,退化的草场很快就会寸草不生。
工作人员告诉我,为了保护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在治理鼠害的过程中,他们不会使用类似老鼠药之类的化学药剂,会通过人工方式来进行。比如,针对中华鼢鼠在地底钻行的特点,大家会在它的洞口或者必经路线上安装这样的弓箭,只要触发,就会被钢丝扎住。而这种小型捕鼠夹则是针对鼠兔的,同样把这个夹子摆在它的洞口,就可以捕捉到它。但是,工作人员还告诉我,在治理鼠害的过程中,大家并不会对所有的鼠害“赶尽杀绝”,因为它们也是草原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老鹰、藏狐还有狼都是以这类动物为食,如果把它们“赶尽杀绝”,那这些野生动物就会袭击牲畜。所以,工作人员会根据数据,进行计算,控制在一定数量,不会形成大规模的危害就行。
(总台记者 赵旭 刘湛 张磊 卢山 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