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碱”重生 吉林探寻盐碱地变粮仓的“密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5-26 08:37

东北地区的春耕生产现已进入高峰期。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粮食大省吉林通过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探索出盐碱地改良的新路径。

南菜北种 降碱增收开辟治理新路径

吉林省有670多万亩盐碱地,目前已整治开发了200多万亩。白城市镇赉县盐碱地是省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眼下,这里的盐碱地正在进行茭白的集中插秧。农户们首先将茭白幼苗从育苗池取出,然后对其根部进行分割,再进行插秧。茭白是长江流域广泛种植的一种水生蔬菜,它是如何适应东北地区的盐碱地种植呢?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对茭白种植全程开展监测与评价。监测显示,种植茭白前该盐碱地块表层土壤pH值平均在9.32,茭白种植收割后,该地块pH值平均在9.0,下降0.32。这组数据显示了茭白种植在盐碱地改良方面的巨大潜力。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波龙:茭白虽然是水生植物,但是它的生物量是非常大的,它本身生长的过程中吸收带走盐分也是非常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分泌的有机物料和有机酸对周边的微生物菌群、土壤环境、有机质的增加都会有促进作用。

据文波龙介绍,茭白的根系发达,株高一米的茭白根系长两米,对破除盐碱地土壤板结有一定作用。同时,大量的秸秆还田也给土壤增加了有机质,促进盐碱地改良。

目前,当地的茭白主要是采取人工插秧。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茭白五月份插秧,八九月份便可以收获,经济效益可观。

无土育苗:守护黑土资源

要把盐碱地变粮仓,育苗环节至关重要,镇赉县是东北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育苗得用好土,那么如何从盐碱地上取出优质的土壤呢?

随着气温回升,吉林省镇赉县启动了155万亩水稻插秧。今年,这里的水稻种植户育苗大部分采用基质育苗,代替了以往的育苗土。

镇赉县是吉林水稻产量第一县,秸秆产量大,于是,吉林省农科院就地取材,将秸秆、稻壳、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酵成富含腐殖质、微生物菌群和天然矿物质的新基质。

经吉林省农科院三年田间试验验证,与传统取土育苗相比,新型基质育出的秧苗盘根量增加20%,缓苗周期缩短3天,分蘖期提前5天。更重要的是,每立方基质可减少黑土开采2吨,今年镇赉县30万亩推广面积预计减少黑土开采10万吨。

科技赋能 绿色技术助力水稻单产提升

吉林省镇赉县盐碱地面积35万亩,适合盐碱地治理的面积约20万亩,盐碱地盐渍化程度大,技术人员又是通过哪些方法将这些重度盐碱地改良为适合种植粮食作物?

吉林省镇赉县的6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田正在进行水稻插秧作业,高速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台机器20分钟完成一亩地的插秧工作。这片盐碱地是去年改良的,应用了绿色生物的柠檬酸改良剂和降碱剂,当年改良亩产就突破了500公斤。

为了提高盐碱地的有机质,改良土壤里的pH值。在土地整理阶段,农户们要向田块施撒改良剂;在水稻插秧前的泡田阶段,农户们就开始用无人机进行抛撒降碱剂和有机肥。

通过合成生产,成为盐碱地改良剂和有机液体菌肥等系列产品。这些改良产品不仅能改良水田,还能对盐碱地旱田进行改良。截至目前,吉林省实施了100余个盐碱地治理项目,新增耕地80余万亩,可实现粮食年增产近10亿斤。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