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通过正常市场公开竞标程序获得,且在过去10年无端经受了至少三次政治与安全审查的港口经营项目,由中国岚桥集团经营的达尔文港项目在澳大利亚屡屡成为“政治足球”,而且在此次大选后面临着被政府毁约并强制收回的压力。就此问题,中国驻澳大使肖千日前在接受中澳媒体采访时表示,中方一直通过外交渠道同澳联邦政府和北领地政府保持沟通,认为“在港口亏损时把它租出去,在港口盈利时将其收回,这在道义上是欠妥的”。
纵观达尔文港10年来的变化,除在商言商的互利共赢外,在当时澳联邦政府“根本无意支持该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岚桥集团之于达尔文港和北领地可谓“雪中送炭”。从帮助港口经营状况扭亏为盈,缓解北领地政府的债务危机,到投入超过8300万澳元维护升级港口设施,使到港船舶总吨位(GRT)大幅增长95.7%,再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岚桥集团给达尔文港带来了系统性的、积极正面的变化。澳大利亚前北领地总检察长约翰·埃尔芬克此前表示,当时的联邦政府批准该交易时,没有提出任何安全担忧。
众所周知,达尔文港开始和所谓“国家安全”挂上钩,并遭受各种近乎无妄之灾的政治与安全审查,和华盛顿的“关切”有很大关系。但是,澳近几届政府的多次审查结果均表明,达尔文港并不存在所谓“国家安全风险”,2023年的调查结果更得出“无须取消或更改这一租约”的结论。然而,近来毁约弃约风声频起,甚至在竞选活动中被渲染成不分党派的“共识”,足见当前澳国内反华逆流依然有沉渣泛起之势。但是,一旦迈出强制收回达尔文港这一步,势必在以下三方面为澳大利亚埋下遗患无穷的祸根。
岚桥集团在达尔文港的经营是中资企业在海外依法合规投资经营的典型案例。如果澳政府在没有正当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单方面撕毁协议,无异于向全球投资者发出一个危险信号:澳大利亚政府可以出于政治目的任意干预商业合同。这种“政治凌驾于法治”的做法,将令外国投资者对澳营商环境的信心严重受挫,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能源等需长期投入的大型项目领域。澳方一些人士放风称将确保“中国业主岚桥集团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这种“给点钱就能随意违约”的思维恰恰证明了澳方在所谓“收回租约”问题上是问心有愧的。试问,澳方要出多少钱,才能够买回自己在这一事件中损失的契约精神、弥补道义缺陷呢?
过去一些年,中澳关系经历了诸多波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澳方在处理涉华问题时的过度政治化、安全化。近期,在双方秉持务实合作态度的努力下,双边关系整体上重回平稳轨道。倘若达尔文港事件被进一步政治化,港口被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强收,这将会成为影响中澳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又一个负面典型案例。这必然会冲击目前企稳向好的双边关系,加剧两国民间的对立情绪,进而损害两国政府和企业间的互信。
将达尔文港从岚桥集团手中收回也将是达尔文港从商业合作向军事开发危险转向的象征。近年来,美国在达尔文的军事部署频频升级,常驻并轮换海军陆战队、升级和扩建军事基地,试图将达尔文地区打造成印太战略前沿。这种“去中国化”操作是为美国在澳北部推动军事布局清障开道。更重要的是,一旦港口的功能被部分甚至全部转化为军事用途,当地经济发展将被军事战略绑架——正常的港航物流活动将让位于军事演习、舰队补给和战略储备,当地民生和产业难以正常发展,民众的安全感大幅下降。
达尔文港的经营本是市场经济行为,理应在法治和市场规则框架下运行。然而,当华盛顿的压力压倒了澳本国利益,基于规则的商业活动被政治化逻辑践踏时,受损的不仅是澳大利亚自己的国际信誉,是难以再生的互信土壤,也是本可拒绝外部军事博弈的战略自主空间。我们呼吁澳大利亚政府以大局为重,恪守契约精神,回归法治轨道,停止以政治偏见破坏经济合作。是让达尔文港成为货运繁荣的合作之港,还是危机四伏的风暴中心,并不难抉择,却考验堪培拉的战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