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赋能科技创新 资金“精准滴灌”让更多基础创新“生根发芽”

央视网2025-05-28 12:24

央视网消息:2025年以来,我国财政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1—4月,全国科学技术支出2953亿元,同比增长3.9%。各地优化财政支持机制,为科技创新增添新动能。

在山东大学这间实验室里,科研团队正在对新一代大容量动力电池测试仪器进行调试。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新型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池等市场需求大、技术更新快,而电池的研发迭代需要经过严格测试。这其中,测试的效率是影响电池升级换代的关键因素。

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承慧介绍,一般电池迭代升级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光循环寿命的测试就得花10个月。这台设备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方式,采样40天的数据就能测电池的续航循环寿命。这样保证了电池升级换代速度,保持电池技术的领先性。

张承慧介绍,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将动力电池的测试效率提升了6到8倍,还能够满足当前电池高压、大容量的测试需求。目前,首批样机已经通过测试。近期,已经有不少电池厂商上门寻求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财政资金的“精准滴灌”,让更多基础创新“生根发芽”。山东持续加大对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布局实施新能源电池、人形机器人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单项支持额度达到160万元。近期,又出台新举措,2025年将投入10亿元左右省级财政资金,推出“算力券”“模型券”等关键要素奖补机制,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

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工程师们正在同时对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训练。负责人介绍,2025年以来,各行各业对大模型训练的需求激增,大量企业和科研机构排队上门寻求合作。财政的支持不仅为这些项目提供了起步资金,更形成了从“算得出”到“用得好”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副主任郭莹介绍,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已经实现了128个大模型的注册和落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促进了很多企业在这里进行模型生产、模型训练、模型应用,最后能够促成企业直接落地到济南。

财政资金引导 “投早投小”赋能科技创新

据了解,山东还创新“财政+金融”模式,聚焦科技领域“投早投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赋能科技创新。

在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管理公司,工作人员对即将设立的人工智能专项基金进行方案研究。作为山东省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运营主体,2025年以来,他们围绕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低空经济及跨区域产业协同等方向,持续加码产业布局。

企业负责人刘魁介绍,眼下,他们聚焦于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放宽政府出资比例,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加速向新兴产业、初创科技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

据了解,为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山东省级科技资金连续7年保持了高强度的投入水平,2025年已经超过145亿元。同时,强化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联动,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贴、股权投资等工具,引导和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革新奖补资助方式 财政科技投入更精准

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重庆2025年革新奖补资助方式,直接给予具体项目资金支持,切实提高财政投入精准性,夯实科技创新资金链。

在重庆高新区一家科技企业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在测试一项纳米级的精密测量技术。

企业负责人介绍,新技术的研发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财政资金为他们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条,提供了重要支撑。

如何让注入科创企业的“资金活水”更加精准?2025年以来,重庆财政革新了奖补资助方式,从原来的给企业发补贴,变为给予具体项目资金支持,单个重大项目资助可达1000万元—3000万元,集中财力支持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