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关税大限”将至,美国和各国的谈判都“卡”在哪儿?

环球时报-环球网2025-07-01 18:33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陈子帅】美国政府4月9日设定的90天“对等关税”宽限期即将到期,据美联社此前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无意再延长“关税暂停期”,在临近最后期限7月9日前,美国政府将发函通知相关国家和地区:除非与美国达成协议,否则贸易惩罚措施将生效。

截至7月1日,除与英国达成一项有限协议外,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都尚未达成协议。美国与各方的贸易谈判主要“卡”在哪?在最后一周“踩点”达成协议的前景怎么样?《环球时报》记者逐一盘点。

欧盟:或将同美达成“粗略协议”

据彭博社7月1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欧盟愿意与美国达成一项贸易安排,同意美方对大部分欧盟出口商品征收10%的统一关税,但希望美方在制药、酒精、半导体和商用飞机等关键领域实行更低税率。

报道称,欧盟还在推动美方通过设定配额或给予豁免,以实质性降低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25%的关税,以及对钢铁和铝50%的高关税。欧盟委员会认为,虽然整体安排略偏向美国,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消息人士称,在下周谈判截止日前,双方面临四种可能结果:达成一项虽不对等但可接受的协议;达成一项欧盟难以接受的美方方案;延长谈判期限;或特朗普政府退出谈判并加征关税。如出现最后一种情况,欧盟可能将采取全面反制措施。

另据路透社报道,欧盟贸易专员塞夫科维奇本周将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举行会谈。他表示,欧盟已收到美方提交的首份协议草案,谈判已从交换意见阶段进入起草文本阶段,“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美贸易谈判的一大挑战在于,双方在一些领域的竞争较为激烈,如特朗普十分重视的汽车产业,欧美同质竞争度很高。

他分析认为,欧盟的一大谈判策略是通过“主动让步”达成与美国的妥协,如欧盟提出可加大对美投资、购买更多美国产品,但截至目前,美国尚未完全“买账”。他认为,欧洲在经贸、能源、安全等领域对美国的依赖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对欧的施压策略。美国认为,欧盟在谈判中能打的“牌”不多,就算在经贸方面无法达成协议,美国也可在其他领域逼迫欧盟让步。

另据《纽约时报》6月30日报道,经过数月拉锯,双方可能在未来两周内达成一项无法完全满足任何一方目标的初步协议,但其内容“很难被视为真正的协议”。与此同时,谈判破裂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日韩:汽车关税是核心,各方都不愿让步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汽车关税是日美贸易谈判的核心议题。6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日本的汽车贸易不公平,暗示不会在向进口车加征25%关税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分析认为,这显示出汽车关税问题让日美谈判进展艰难。

另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称,当前日本汽车对美出口正在遭受重创。日美已经举行了七轮关税谈判,但美方并不接受日方降低税率要求。

“日美都非常看重各自汽车出口的竞争力,双方都不愿让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刘军红对《环球时报》表示,为争取美国下调汽车关税,日本在每一轮谈判中都拿出了“替代方案”,如在高端半导体生产、轮船和飞机制造、稀土技术上与美国展开合作。

他认为,只要汽车关税能降到较低水平(2.5%或零关税),美国提出的几乎所有条件,日本似乎都愿意照单全收。然而,美国在汽车问题上的立场也十分强硬,坚持如果美国汽车不能出口到日本,那么关税问题就“免谈”。

刘军红表示,在汽车问题上的分歧不解决,日美就很难达成贸易协议。“对于日本来说,政府是在替产业界进行谈判。所以,接下来要看日本汽车产业界是否会向美国‘松口’。”

汽车关税同样是韩美谈判的焦点。新加坡《联合早报》分析认为,韩国是汽车、半导体和电池的主要制造中心,韩国目前国内消费疲软,若美国落实25%对等关税,势必将进一步削弱韩国经济。

另据香港《大公报》报道,4月韩国汽车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3.8%,其中对美国出口额下降19.6%。不过,韩国总统李在明5月18日在竞选时表示,没有必要急于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强调谈判时必须将韩国的利益放在首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韩国不急于谈成协议。“过早谈成未必有好处。韩国希望观望日本、欧盟等竞争对手与美国的谈判进展。”另一方面,李在明政府刚上台,内阁尚未到位,也可能以此为由要求美国“宽限时间”。

他认为,韩国的目标是回到韩美自由贸易协定(FTA),即双方都施行零关税,这一点美国很难接受。此外,韩国希望关税归关税,但美国或在寻求一揽子谈判,把驻军费用问题也纳入谈判议题。

东盟:观望协调,防范个别国家对美牺牲地区利益

根据《联合早报》此前报道,在美国“关税大棒”的威胁下,越南、印尼、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都表示愿做出调整,同美国谈判或合作,以避免高昂关税。《环球时报》记者关注到,此前美国曾向越南等国家施压,要求其在生产环节减少使用中国原材料和技术。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葛红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供应链安全等问题上,美国已多次向东盟施压,要求其在中美间选边站队。尽管东盟国家普遍积极表态愿同美国谈判,但所谓“对等关税”破坏贸易秩序已是东盟国家共识。

据越通社报道,东盟正在用一种“混合方法”应对美国威胁:一方面保持区内团结统一,另一方面为各成员国与美国进行灵活谈判创造条件,以保障各自利益。

葛红亮认为,在对美谈判中,东南亚国家可能不会“出头”,而更多采取观望姿态。与此同时,东盟内部也在加强协调,防范个别国家牺牲地区利益。

印度:国内因素与地缘因素增加谈判难度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7月1日报道,印度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在汽车零部件、钢铁及农产品等议题上陷入僵局。印度驻华盛顿的贸易官员表示,印方愿意延长谈判时间,但双方在核心问题上仍存在分歧,主要集中在印度是否放松对乳制品、杏仁、大豆等农产品的保护措施,以及美方是否同意下调对印度钢铁和汽车零部件的关税。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华盛顿与新德里正在推动一项初步贸易协议,预计更全面的协议有望在今年秋季晚些时候达成。然而,由于美方坚持要求“打开印度市场”,并试图将贸易谈判与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捆绑,莫迪政府在国内推动这一协议的难度显著上升。

《Politico》分析指出,美国在谈判中采取了“只有大棒、没有胡萝卜”的策略,这使得即便是对美友好的外国政府,也难以与其达成协议。他们担心,这类协议在国内可能被视为“政治自杀”,即便白宫施加了再大的经济压力,也难以改变这一顾虑。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超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征收26%的对等关税,起初被印方视为有利信号,印度一度希望成为首个与美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然而,谈判进展远不如预期。尤其在英国率先与美达成协议后,印度对“率先达成”已不再执着。

他认为,目前,印美在汽车零部件、钢铁和农产品等关键领域分歧明显,而这些领域直接关系到莫迪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其在农村地区的选票基础,印度在谈判中的妥协空间极为有限。

他表示,此外,印美谈判进展也受到地缘政治因素干扰。新一轮印巴冲突后,美国重新加强与巴基斯坦接触,巴军方高层访美被视为关系缓和的重要标志。印度对巴美互动的不满加剧了美印之间的外交摩擦,也进一步增加了贸易谈判的难度。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