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的手艺,广东人出手太惊艳了!丨师傅请指教·小麦学艺记⑧

广州日报新花城2025-07-03 16:53

今年上半年

新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其中,一位80岁高龄的古琴大师备受关注

他,就是集演奏、斫琴、修琴等技艺于一身的

岭南古琴艺术家——区君虹

为一探岭南古琴的独特魅力

日前,记者小麦拜师学艺

沉浸式体验古琴弹奏的技法心法

点击视频,

一起感受中国古典音乐之美吧!

古琴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有瑶琴、绿绮、丝桐等雅称

2008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衍生出虞山派、广陵派、岭南派等特色流派

其中,岭南派强调古逸雅正、古淡幽远

区君虹深耕岭南古琴艺术五十载

师承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

延续了“剑胆琴心”的风格

古琴“减字谱”起源于唐代

小麦试从一个“减字”中解读演奏法、音高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含蓄婉约

右手弹奏技法为“四指八法”

左手可分为吟、猱、绰、注

通过散音、按音、泛音的变化

古琴可演绎山涧流水、松风竹影等意境

区君虹演绎《碧涧流泉》《渔樵问答》等名曲

展现岭南古琴弹奏的技法心法

他还分享了明琴“亚绿绮”的修琴历程

今年3月,最新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其中一位80岁高龄的古琴大师尤为亮眼。他,就是集演奏、斫琴和修琴等技艺于一身的岭南古琴艺术家——区君虹。

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位居“琴棋书画”之首,在全国形成虞山派、广陵派、岭南派等特色流派。2008年,古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岭南派古琴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强调古逸雅正、古拙无华、古淡幽远的意境,琴曲多感慨世事、寄情山水,追求中和至静的境界。区君虹师承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延续了“剑胆琴心”的当代岭南琴派风格。

为了一探岭南古琴的独特魅力,日前,记者小麦专门拜访了区君虹师傅,学习古琴演奏的指法、心法,研读“天书”般的减字谱,体验斫琴、修琴的传统手艺,沉浸式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拜师学琴

师傅扣弦如“大鹏展翅”小编读谱若破解“天书”

为了体验古琴技艺,日前,小麦来到广州五羊仙观,只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红墙前的古榕下,把古琴平放在双腿上,写意地弹奏起来。在小麦印象中,琴者多坐于琴桌前抚琴,这才是高雅姿态。这位岭南古琴艺术家区君虹,却追求一份“野趣”。对此,他笑着说,“坐在树木间、石头上抚琴,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是我们向往的真性情。”

区君虹坐在古榕树下弹奏古琴,尽享自然野趣

为了让小麦更好地掌握岭南古琴技法,区师傅手把手地讲解弹奏指法、指型:“右手弹奏技法可概括为‘四指八法’,其中‘八法’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左手则可分为吟、猱、绰、注。”只见区师傅左右手配合,宛如大鹏展翅,指尖凌空扣弦后稳稳地落在下一根琴弦上,精准取音,这种指法有别于其他琴派。

小麦有样学样,从一弦弹到七弦,再弹回至一弦,只觉得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大有讲究。“扣弦的力度、速度和节奏都会影响琴曲意境的构建,大力扣弦,琴音宏大激昂;中力扣弦,琴音平和婉转;轻扣琴弦,琴音缥缈淡远。”区师傅在讲授指力奥妙的同时,还道出了古琴的丰富表现力,“古琴音域宽广,通过散音、按音、泛音的虚实变化,可演绎出山涧流水、松风竹影、禅钟低鸣的意境。”

小麦学古琴

弹奏古琴可分为技法和心法,心法称得上是“古琴的灵魂”。在传授心法“秘诀”时,区师傅坐在潺潺流水旁,奏响了岭南派古琴名曲《碧涧流泉》,带领小麦细品琴曲结构、琴音效果,“琴曲开头,中指注一弦徽外吟,然后勾二弦两个散声同响,宛如敲响深山禅钟,音效淡远,塑造起清逸古朴的氛围,与王维诗句‘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意境相近;琴曲第二段开始进入主旋律,写实地描绘了流水状态;结尾处的音色、谱曲趋于平缓,宛若在感叹往事如烟。”

“古琴弹奏具有很高的自由度,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见解、阅历进行演奏。”听着区师傅的讲解,小麦深感,古琴的心法修炼绝非一朝一夕,需要琴者积累艺术修养、诗词歌赋、人生阅历,弹奏时将思想感情融入琴曲的意境中,让指力、指法乃至旋律节奏都为之服务,这便是心法具体运用的体现。

先听音,后识谱。区师傅拿出一本古琴乐谱,上面的字“看似汉字、却非汉字”,小麦仿若在看“天书”。见状,区师傅细细道来,“唐朝以前,古琴弹奏使用文字谱。到了唐代晚期,琴家曹柔发明了减字谱。何为‘减字’?即是从文字谱记录的指法、术语中提炼多个部首,重组成一个‘减字’。”

乐谱

区师傅随手指向一个“减字”来了场“小考”,小麦试着解读:“左上方部首代表左手指法,即无名指按弦;右上方的‘九’为左手无名指对准第九徽位;中间部首对应右手指法——勾,下方的‘四’即弹奏第四弦。”蕴意丰富的减字谱沿用千百年,让像小麦这样的“初学者”也能解读出音位、演奏方法。

指尖轻落,当小麦专注在每一个琴音、每一个“减字”时,仿佛是跨越时空,与古人来了一场“心灵对话”,抚琴者平心而静气,听者宁静而致远。

古琴焕新

柴木堆里发掘出琴木用“望闻问切”医治“烂古琴”

上古传说中,有伏羲、神农造古琴一说。据《太古遗音》记载,“伏羲间(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制以为琴”。

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区君虹介绍,“古琴形态为人身凤形,广涉宇宙天地、五宫四调等。最初,古琴仅有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传说周文王、周武王各增添一弦,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称;古琴面板是圆弧形,象征天,底板平直,象征地,体现了古人对世界的理解;底板汇聚诗词文学、书法篆刻、雕刻艺术,能彰显琴家的文化品位。”

中医世家出身的区师傅自小浸润在岭南文化的浓郁氛围中,擅长书法、篆刻、武术等多项技艺。上世纪70年代,年仅30岁的他成为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的入室弟子,钻研古琴演奏、斫制、修复技艺。

在区师傅的工作室里,墙壁上整齐地挂着一把把形态各异的古琴,其中,一把造型古朴的古琴吸引了小麦的视线。“古琴常见制式有伏羲式、仲尼式等,而这款展现苍古之美的琴式是我无意中创作出来的‘古木式’。”区师傅回想,“20多年前,我在乡下的一堆柴木里发现了一块古木,惊喜地发现上面有着自然的木纹、虫蚀痕迹,于是摒弃了传统做法,根据古木的长短、宽窄来斫制,这把古木琴斫成后,无论是琴形、琴音都趋向完美,更有行业专家点评为‘前无古人的制式’。”在他眼中,每把琴都仿若是自己的孩子,在音色、造型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性格”。

在学艺中,小麦发现自己所弹奏的古琴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仔细打量底板上的刻字,才得知这是区老师亲手修复的明代传世古琴——亚绿绮。20多年前,当区师傅初遇这把古琴时,可用“支离破碎”来形容它,不仅琴身“驼背”,还缺失了琴头。在“医治”“驼背”问题时,区师傅巧用鲁班的劈形顶装术和骨伤科医生的矫形手法,用成对的木质三角形楔子,从古琴两侧的缝打进去,慢慢把古琴逼平。

亚绿绮

为了展示古琴焕新的过程,区老师带领小麦走进修琴房,一股经过岁月浸润的木头香味扑面而来。地面上堆叠着一块块木板,工作台上放着一张正在修复的古琴,周围散落着各式各样的修琴工具,“杨老师是古琴收藏大家,他收回来的‘烂古琴’都由我们来修。我会使用熟悉的中医知识,将‘望闻问切’技巧融会到修复古琴技艺当中,掌握如何处理琴腔结构,更好地表现低音,或让高音更清亮。”在区师傅眼中,传世古琴是会发声的文物,修复更需修旧如旧。

小麦手捧明琴“亚绿绮”

传承推广

来拜师学琴的学生从三四十岁到八十多岁的都有

此前,小麦在南越王博物院参观时,“偶遇”了一批琴轸、轸钥文物。早在2000多年前,广州已有岭南古琴的踪迹,这批青铜配件诉说着南越国音乐艺术的进程。“有心人听岭南古琴派的琴音,会发现它受到岭南曲艺、剧种等文化影响。”在区师傅看来,岭南琴派包容开放的态度深受广州地域文化影响。如今,古琴也融入了城市肌理,坐落于海珠、天河交界的海心桥桥拱宛如一把古琴,营造出琴瑟和弦的意境,让城市地标多了几分艺术观赏性。

这些年,区君虹一直思考“能为岭南古琴做点什么”。2022年,《岭南琴韵——区君虹古琴艺术》一书面世。当小麦翻开这本30万字的著作,一张张老照片、一篇篇手记重现区师傅钻研琴艺的时光。在书中,区师傅分享了岭南琴曲的弹奏秘籍。他介绍,“琴曲释义浓缩了我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古琴的理解,希望抛砖引玉。整理出来的修琴、斫琴案例,希望能为修复、斫制技艺留下文献,激发非遗生命力。”

今年3月,区师傅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得知消息后,他在微信朋友圈留言,“我务必在岭南古琴艺术非遗传承的道路上竭尽全力,做出成绩来报效国家!”谈及未来,他打算给自己一份压力——用亚绿绮古琴弹奏《幽兰》《潇湘水云》《忆故人》等名曲,并录制成专辑,让更多古琴爱好者得以观看学习。

“我的学生从三四十岁到八十多岁的都有。”区师傅表示,“在古代,古琴爱好者多是文人雅士,他们弹琴论道、雅集结社,像你这般的女性弹奏者在当时实属罕见。”据区师傅观察,女性演奏风格多为柔情似水,男性则多几分阳刚。小麦的师公杨新伦自幼习武,结合起内敛的琴与张扬的剑,开创出刚柔相济的当代岭南琴派风格,区师傅也延续了“剑胆琴心”的风格。

如今,区师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古琴艺术传承推广中。4月,区师傅与儿子区宏山联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共建“岭南古琴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向名家学琴。让区师傅惊喜的是,“宏山学的是商务英语,没想到这在古琴艺术交流上发挥作用。北京冬奥会前夕,有外国主播来到永庆坊体验岭南文化,宏山现场就用流利的英语来了一段即兴教学。”

岭南古琴:古琴有 3000多年历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虞山派、广陵派、梅庵派、岭南派等特色流派。其中,岭南派古琴艺术主要流传在广州及周边地区。

风 格:岭南古琴在曲目、音色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形成了清和淡雅、温柔醇厚、优雅恬静的风格。

名 曲:《怀古》《碧涧流泉》《神化引》《乌夜啼》《渔樵问答》等。

区君虹父子舞剑抚琴,展现“剑胆琴心”风范

学艺手记

古琴弹奏要练“技法”更要练“心法”

琵琶明亮、二胡柔美、笛子悠扬……同为中国传统乐器,古琴泛音空灵、散音古朴、按音细腻,音色含蓄婉约,最适合来一场与心灵的自由对话。

区君虹师傅向小麦传授了弹奏技法后,挑选了《沧海一声笑》这首经典入门曲,让小麦在演奏中加深对指法、心法的感悟,“这首曲子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曲风豪迈洒脱。你弹奏时,不仅要弹响琴音,还要细致处理好每个音的强弱、音色、节奏,弹出内在情感与神韵。”一番练习下,小麦发现,古琴入门并不难,但要修炼到一定水平,离不开长年累月的积淀,这样才能透过琴声表达个人的美学境界、精神体悟。

对于小麦而言,这次非遗学艺既是文化交流,更是一次可贵的内心修炼。坐在榕树头率性抚琴,在琴室里伴着木香斫琴,在雨声环绕中分享古琴心法……虽然相差近五十岁,小麦却因一把古琴,与区师傅成为忘年交。

翻开区师傅的朋友圈,有这么一句话:“未想过,我这个刚步入八十岁的‘年轻人’,也会得‘古琴艺术岭南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殊荣。”如今,区师傅还化身“国风民乐博主”,在视频号里发布了数十个古琴视频,“这是我书写的诗词《松风阁》,自己拍摄、用古琴配乐,再用手机软件剪辑、发布。”视频中的区师傅还大玩cosplay,化身白发仙翁弹琴,网感十足。

在短暂的学艺体验中,小麦见识到区师傅身上翩翩君子的风度。他总是感慨,“我学习古琴、武术等传统文化,更多是出于纯粹的热爱。”或许,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需要的正是这份赤子之心吧。

出品/许芳

策划/赵东方、邱敏、汤新颖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

新花城记者:麦蔼文

图/广州日报

新花城记者:庄小龙(除署名外)

视频/G视频

插画/涂晓彬

协助/广州日报

新花城记者:廖靖文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