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人走进贵州铜仁——“让更多人看见这里的美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任成琦2025-07-08 09:09

在玉屏箫笛工匠坊,学校教师王展才向大家介绍乐器。

“我们同根同源,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希望通过此类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贵州铜仁思南府文庙,这座承载着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古建筑前,台湾青年赖翊凡深有感触地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看贵州——走进铜仁”媒体采访活动近日在贵州举行。来自两岸的媒体记者和台青自媒体代表30余人深入铜仁市的城镇乡村,从美食美味到非遗传承,从乡村振兴到特色产业,实地探访多彩贵州的发展变化和蓬勃生机。

“给台湾的朋友带点回去”

在思南县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岸媒体人详细询问了“陈薯”系列红薯酸辣粉的生产过程,探究当地企业从站稳脚跟到年产值7亿元的超级蝶变。

“贵州的酸辣粉比台湾火锅里的米线更入味,每一口下去味道都很浓烈。”来自台北的程昱展用筷子轻轻挑起红薯粉,一边嗦一边赞叹道:“非常不错,我想给台湾的朋友带点回去。”

当被问及贵州酸辣粉能否复制广西螺蛳粉在台湾的火爆,程昱展眼睛一亮:“如果能进军台湾夜市,是有潜力的!台湾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美食。”

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的升级和茶饮文化的普及,新茶饮产业在贵州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石阡县台资企业隆泰茶叶(贵州)有限公司,台湾自媒体人李颜如在品尝公司研发的新式茶饮后,不禁发出感慨:“这里的茶有台湾的味道!”相通的不仅是味蕾,还有两岸茶文化的深厚渊源。

在石阡县坪山仡佬族侗族乡佛顶山村尧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两岸媒体人体验了非遗美食黄水粑。黄水粑,是当地清泉与糯米、大豆、蜂蜜“碰撞”出的美食。从自给自足的农家小食到远销各地的“网红”食品,黄水粑静静诉说着当地的华丽转身——昔日深山里的小村落,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吃起来糯糯的,有点像是粽子。”程昱展表示,“我很想把这种列入非遗的美食推荐给家人,带他们一起来贵州走一走看一看。”

“通过音乐就能相互交流”

石阡非遗博物馆内展出的当地木偶戏,让台湾中华时报的记者吴吉雄产生了浓厚兴趣。“看到这个木偶戏就想到我们台湾的布袋戏。”吴吉雄说,他小时候就是玩布袋戏长大的,“由此看来两岸文化都是相通的。”

吴吉雄对着镜头开心回忆起台湾布袋戏的经典画面,解说两岸木偶戏从操偶技法到剧情演绎的异同。他强调说,两岸木偶戏同根同源,牵系着两岸共同的文化情感。

在石阡县民族中学,参访团成员与学生们一起体验舞狮、春官说春、仡佬族嘣嘣鼓等传统技艺。这种将非遗传承融入现代教育的创新实践,正是贵州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台湾舞狮传承人的赖翊凡对此非常赞赏。他认为,该校将多项传统技艺纳入日常教学,在校园里推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参访团参观了非遗中心的玉屏箫笛工匠坊。学校教师王展才与台湾自媒体人李颜如分别拿起各自擅长的乐器洞箫和二胡,即兴合奏了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有一些无法通过语言表达的内容,通过音乐就能相互交流。”王展才说。

音乐跨越海峡的力量也被李颜如强烈感受到。她说,台湾很多人学习民乐,当中不少作品都是描述大陆的风景和人文风光。“在我没来大陆之前,演奏这些曲子时,有时候在曲艺上无法完全领会。来大陆走动和交流后,我对曲艺有了更深的认识。”

“如太阳花般绽放光彩”

在铜仁万山区的旺家社区,两岸媒体人来到当地的钩织工作坊参观。背篓里熟睡的婴儿、工作台边玩耍的孩子、专注钩织工作的“留守妈妈”们……工作坊里一派热火朝天。

在社区的积极引导下,目前工作坊已有120位固定就业的“留守妈妈”,并带动了当地300位女性就业,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不等。

她们用钩针改变命运的故事也感动了不少前来参访的两岸媒体人。“我看到搬迁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活焕然一新。这里的妈妈们亲手制作了兔子和太阳花手工艺品,愿她们如太阳花般绽放光彩,让更多人看见这里的美好。”赖翊凡感慨道。

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三楼车间,工人们正以手工方式精心包装茶叶。台湾自媒体人陈淑秋了解到这是专门设立的以产业力量赋能民生的惠民就业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她感慨道:“这一环节不仅体现了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更是推动当地发展的暖心善举。”

接近一周的时间,两岸媒体人一路走访,既感知到了贵州产业助力乡村、温暖民生的温度,又捕捉到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相互呼应的韵律。李颜如表示,很希望台湾的年轻人多来贵州走走,大家可以透过这种富有特色的交流来拉近距离,让两岸情谊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中更加深厚悠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08日 第 04 版)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