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中外嘉宾围绕“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交流探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会议的贺信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这场大会的召开,可谓正当其时。这不仅是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来的又一重大行动,也是在今年6月10日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设立之后,全球范围内最具规模和象征意义的文明对话盛会之一。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冲突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强权政治甚嚣尘上,发展鸿沟与安全困境交织叠加,全球化进程遭遇阻力,一些国家内部也出现极化、社会撕裂和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文明为基础的对话与互鉴,不仅是沟通不同国家、民族、宗教间思想理念的桥梁,更是推动和平解决冲突、弥合分歧、共谋发展的钥匙。
文明对话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在现实层面寻找共识、减少对抗的路径。战争往往始于误解,而和平则根植于理解。当前困扰全球的多个热点问题,表面看是地缘和政治问题,而深层次往往涉及文化认知、价值判断甚至历史叙事的差异。通过文明对话加强彼此理解,有助于各国在处理矛盾时减少敌意、增进包容。这不仅是维护地区和平的需要,更是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升级的重要支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化的文明,正因为经历过开放包容文明观带来的辉煌,也经历过闭关锁国带来的低谷,我们更加懂得文明交流互鉴的好处,也理解文明平等的重要性。
文明的交融互鉴能跨越零和思维,为世界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在当今世界,发展问题依然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核心关切。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等新领域不断涌现,但各国获取这些技术的机会并不均等,全球发展鸿沟有扩大之虞。文明对话提供了一个理念上的起点:不同文明可以基于各自的发展经验进行相互启发。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文明互鉴的产物,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逻辑相结合的路径探索。在“发展道路不止一条”的共识逐步形成之际,文明对话为各国提供了去中心化的参照体系和价值支撑,激励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并存互补。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世界走向多极化和多元化的内在驱动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权力结构的深刻重构,多极化不仅意味着力量的再分布,也意味着话语权、价值观的多元共存。真正的多极世界基础在于多种文明价值能够和而不同地共存与对话。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源和市场的联通,那么文明对话则可在精神与价值层面打通不同国家之间的“软通道”,使世界在多元共处的基础上走向真正的包容。
越是在国际形势动荡的时刻,越需要文明的力量;越是在分歧拉大的时期,越需要倾听、尊重与理解。在世界被撕裂的时刻搭建桥梁,正是这场文明对话大会的吸引力和深远意义所在。举办高层次的文明对话,也彰显了中国与全球多元文明互动的真诚意愿。作为会前的“热身”活动,与会外国嘉宾们在本月分赴上海、浙江、山东、陕西和甘肃等地,近距离感受古老与现代交融的中华文明。在全球文明倡议之下,中国也将持续与世界携手推动文明对话进程,为世界未来的共处之道注入新的智慧、新的信心、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