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图”打开活力南京

环球网2025-07-11 15:00

当前,南京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一、城市发展“坐标图”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有着特殊禀赋。

3000年”历史坐标。南京拥有超过3000年的建城史,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留存着明孝陵、明城墙等世界级文化瑰宝。

1.85万亿”经济坐标。2024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1.85万亿元,保持全国城市十强。常住人口人均GDP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

100万”活力坐标。南京是全国科教“第三城”,拥有53所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超100万人。南京在“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位居全球第五,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

210开放坐标。南京与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稳定开展经贸投资合作,服务业扩大开放、自贸试验区等开放战略叠加,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载体齐全,千万级大型机场、亿吨级港口和国家级高铁枢纽等开放通道交汇。

15次”福坐标。南京15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连续7年全省第一,是国际花园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二、产业体系“全景图”。近年来,南京加快构建“4266”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达到4个。

聚力“架四梁”。南京积极谋划实施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梅钢片区整体转型升级、华天科技先进封测基地等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重大增量项目,推动石化、钢铁、汽车、电子四大支柱产业焕新升级。

加快“立八柱”。聚焦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万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五千亿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推动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等产业加快向三千亿级迈进,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两个产业规模超千亿。同时,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等未来产业。

持续“促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金融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国际会展名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首发经济,积极培育新型消费、跨境电商、产业互联网等平台企业,持续推动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碳管理服务、供应链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三、创新平台的“矩阵图”南京正以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依托,全力锻造四大战略科技力量矩阵,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高水平实验室矩阵。南京拥有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两家国家和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实验室,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34家、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拥有省重点实验室63家。

国家级创新中心矩阵。在加快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高性能膜材料、油气地球物理勘探4家国家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瞄准数控机床、具身智能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攻关能力。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矩阵。南京领衔的首个信息通信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已全面竣工,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成为省重点支持预研项目。同时,南京正在深化开源软件、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等9个装置培育。

四是省级基础研究中心矩阵。南京正全力服务保障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设省级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打造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四、成果转化的“路线图”南京将聚焦“四个一”,聚力走出贯通式成果转化的南京路径,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首选地”。

建好一个中心建设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两个重点方向,搭建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公共转化平台,让更多“科研繁花”在南京结出“产业硕果”。

打造一组平台:构建全链条转移转化平台体系。滚动支持10家概念验证中心、20家中试平台、3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0家高水平平台型新研机构,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速路”。

壮大一支队伍组建南京科技成果转化学院,加强专兼结合的技术经理人培训,着力打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

完善一套机制: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有效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人才评价、职务科技成果确权等改革试点,打通重点产业领域高价值科研成果发现通道,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的链条。

五、投资合作的“热力图”当前,南京正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投资促进统筹,全力提升企业感受度、整体便利度、要素丰裕度、市场容新度、生态共享度。

完善全周期为企服务。南京推行以“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为理念的营商环境迭代升级,“高效办成一件事”覆盖325个利企便民事项,集成式政务服务矩阵被全国推广。南京位列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全国第三和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前十。

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南京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机器人、生物医药、算力产业、数据产业等十余个重点领域制定了产业支持政策,“一业一策”对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给予精准支持。

强化全方位金融支持。南京持续深化科创金融改革,组建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4+N”产业基金,与五大AIC合作设立30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构建“股债贷保担”联动的金融服务矩阵。

推进全要素精准供给。南京建立“部门+中心+公司”的应用场景推进体系,每年发布场景1000个。强化新型要素供给,全市智能算力达1.3万P,获批低空航线163条。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绿电交易量超25亿千瓦时,助力企业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