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文学科渐渐式微”?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分享看法

环球时报-环球网樊巍2025-07-13 22:25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7月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朱棣文、戴维·乔纳森·格罗斯,图灵奖得主罗伯特·恩德雷·塔扬、菲尔兹奖得主森重文以及沃尔夫奖得主乔治·卢斯蒂格六位国际知名科学家在现场接受了2025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这一荣誉,并在媒体见面会上接受了记者采访,分享自己对于基础科学问题的所思所想。对于舆论场上热议的“人文学科渐渐式微”的观点,多位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这其实是一个科技在全世界都更加占主流的时代人文科学如何存续下去的问题。我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办法,可能我们可以在教育中避免太过于专注于某一个领域。” 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罗伯特·塔扬介绍称,在美国也有相似的情况,“我们在理学方面花一定的时间,让科学家们去学习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让科学家们了解人文方面的知识,拥有人文视角,这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他认为,人文学家也可以更多了解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很多方面的主要问题。他进一步表示,现在很多人文学家可能在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做得还不充分,特别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文学家对于科学方法还是缺乏了解。

“人们总是强调想要找到一定的确定性,但其实很多事都是不确定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些机会能够多去促进一些跨学科项目的开展,这样既能够让科学家们拥有一些人文的视角,同时让人文学家们能够掌握更多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朱棣文在能源、气候、科技领域均有开创性贡献,他既是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者,还是全球可持续能源领域的领军人物,在采访中他也结合自身的经历分享了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们当然需要了解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历史等这些方面,这样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所作所为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朱棣文表示,他本人从2000年开始对气候变化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我当时是在报纸上读到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新闻,所以开始思考相关的问题。从2000年到2025年,气候变化问题发生了很多重要进展,而大多数人可能对此不是很清楚。我们看到在过去的50年或者100年当中,气候问题已经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只看到冰山一角。作为科学家,我们需要用我们的大脑,用我们的智能去分辨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我们现在也有很多新的衡量方法,能够评估当前很多的活动还有它的影响。”朱棣文称。

朱棣文认为,作为科学家,不能仅仅是在研究领域做出努力,而且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民众清楚气候问题的影响是多么严重。因为现在有一些政治家也受到了一些行业的误导。“在过去这么多年当中,化石燃料给全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人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很多的受益,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对它的所知仍然是非常有限。”

他认为,对于气候问题,未来需要通过科技发展去找出尽可能好的解决方案,能够让人们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政治家应意识到气候问题有多么严重,才能更好地指导新的行业发展。“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科学家的声音,让美国政府和世界各地政府了解到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形势。”朱棣文称。

据了解,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由丘成桐院士于2023年发起设立,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今年的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将有包括400余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在内的近千名海内外优秀学者、青年学子,共聚怀柔科学城,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围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探讨和交流。多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将领衔主讲基础科学报告、前沿科学奖报告,分享各领域最新突破性成果,推动多学科协同创新。学术报告涉及基础科学各个分支,以及与各学科的交叉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理论前沿方向,包括生成式AI与多模态、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模型创新等。此外,AI驱动的跨学科研究,包括数学、生命科学、物理建模等也令人瞩目。

在2025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媒体见面会上,丘成桐院士表示,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与全世界学术界都有密切的来往,但是它们中的一些人受到一些国家政府的阻挠,有很多出名的、重要的学者,因为他们政府的阻挠不能来到中国来,这很可惜,“但是我们的大门是开放的,中国永远欢迎重要的科学家到这里来,尤其是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很欢迎大家。”丘成桐院士称。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