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狂飙飞车》中布拉德·皮特用的气流“诡计”,你看懂了吗?

中国气象2025-07-17 14:51

前方赛车如离弦之箭冲向前方

尾迹里翻涌的乱流还在嘶鸣

后车已如蛰伏的猎豹猛扑上前

在气流与尾流的协奏中悄然加速

完成惊心动魄的反超

……

《F1:狂飙飞车》电影截图

这是最近热映好莱坞电影《F1:狂飙飞车》中的激情一幕

今天

“陪你追剧的中国气象”栏目

为你揭开

F1赛车狂飙背后

空气的“魔法”

时速300公里!

F1赛车狂飙背后的尾流效应

尾流是怎么来的?

想象正穿过一片麦浪,你每前行一步都需要拨开前方的麦秆,而身后留下一片混乱的痕迹。车在行进中也是如此。当一辆汽车或自行车高速行进,它必须不断推开前方空气。前部形成高压,空气被迫绕流,向两侧分开;而在车尾,却留下一个低压、紊乱、充满旋涡与湍流的区域——尾流区。

电影中最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的镜头,莫过于 “桑尼” 与 “约书亚” 在比赛末尾那次近乎“开挂”般的 “尾流加速”。尽管这种极限超车在真实比赛中并不常见,但其科学原理清晰可鉴。

《F1:狂飙飞车》电影截图

在F1赛场,这一尾流区就像是赛车身后延伸出的“隐形气流通道”。它不是空无一物,而是一片空气湍流区。后车一旦切入其中,就像抓住一根顺风的绳索,会悄然加速。

仿真的F1赛车气流流谱

赛车后部风速矢量图

尾流对后方车辆的影响,并不是“跟着风走”那么简单。它的力量,藏在流体力学的双重馈赠里。

一是减阻。身处尾流中的后车,被前车挡住了迎面的气流,就像跟在一面移动的盾牌后方,空气阻力大幅减小,省力又提速。

二是拉拽。尾流区的低压会形成拉拽效果,使得后方车辆产生一定程度的加速,提升行驶效率。

这就是F1赛车中常用的“跟风战术”,后车偷偷节省能量,在关键时刻猛然加速,上演绝美反超。赛场之上,风不只是阻力,也可能是助力。

事实上,这可不是赛车领域的专属“魔法”,飞机在万米高空航行、自行车队于山地公路间穿梭、我们站在公交车后时被气流猛然一推,这些场景背后,都藏着这位看不见的主角——尾流的“小动作”。

如果说赛车尾流是一场高科技加持的空气博弈,那么自行车比赛中的尾流运用,则是一种凭借经验与配合的竞技智慧。在环法自行车赛这类顶级赛事中,骑手们通常排成队列前进,形成“破风梯队”。

领骑者负责“破风”,开路前行承担大部分的空气阻力;后方“种子选手”藏身尾流中,保存体力。到最后冲刺阶段,“种子选手”从尾流中冲出,以最佳体能状态全力冲刺。

现实生活中能蹭尾流吗?

很多司机或骑行者都有过类似体验:紧跟一辆大货车,仿佛省油又轻松。但这份“风中便车”,其实暗藏危险!

若在高速上尾随前车距离太近,由于反应时间不足,一旦前车刹车,追尾风险极高。另外,尾流中湍流不稳,容易让车辆发生轻微漂移,尤其是在风雨天气下更难掌控。因此,在高速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保持车距,安全第一”的提示。

尾流的威力,在天空中更为惊心。飞机在起飞、降落和飞行过程中,会在后方形成强烈的尾迹涡流。这股尾流有时候会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后面若有飞机过早跟进,轻则颠簸,重则造成飞行姿态失控。

正因如此,民航飞机的起降间隔有严格控制,大型机场甚至配备尾流监测雷达,用以实时判断空气中这些“无形陷阱”。

生活中的“尾流时刻”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尾流”影响。你是否曾在公交车后被风吹得衣角飞扬?你是否曾在骑行中突然感到“轻松许多”?你是否放过风筝,而它忽然失控飘摇?在高楼间穿梭的风、在街角突袭的气浪……这些都和尾流效应有关。

从F1赛道到飞机飞行,从竞技体育到城市街头,尾流无处不在。下次看到一辆车急速驶过,不妨脑补一下空气是如何流动的,当然别忘了要远离它,保护好自己。

参考文献:

1、白以龙. 流体力学(第6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David Gordon Wilson. 自行车科学(第3版)[M]. 原书名:Bicycling Science.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3、石井至. 看不见的风:空气动力学漫游指南[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9.

4、果壳.时速300公里,F1狂飙离不开空气的魔法.公众号推送

5、万举晔.赛车外流场数值模拟及造型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4.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穆俊宇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