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军山东舰航母的
甲板上、战机旁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身穿绿色针织衫和
各色马甲,头戴头盔
在甲板上穿梭、在舱室里忙碌
守护“飞鲨”安全起降
他们就是专门负责
舰载机放飞和回收的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
点击观看视频↓
他们穿梭在
“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上
航母飞行甲板
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
但是在起降保障中队官兵的眼中
这里是孕育梦想的沃土
“如果说舰载机飞行员是
‘刀尖上的舞者’
那么我们就是
舰载机飞行员最忠实的‘舞伴’”
面朝大海
凝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
29岁的于皞盛自豪满满
10年前
他作为辽宁舰的一员
主动申请加入山东舰接舰部队
成为一名光荣的国产航母建设者
如今,经过在山东舰上的实战淬炼
他也成了独当一面的班长骨干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指挥舰载机起飞(李刚 摄)
于皞盛说
他们坚守在离战机最近的地方
也是离危险最近的地方
每次任务
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
必须绝对可靠
在山东舰上
默默无闻的“于皞盛”们
宛如一双双隐形的翅膀
托举“飞鲨”决胜万里海天
用青春演绎着
属于中国航母的深蓝style
他们深耕保障一线
集智创新攻关
在短时间内保障近十种型号
上万架次的舰载机安全起降
实现战机出动率成倍增长
不断创造
中国航母战斗力指标新纪录
回收小组就位,等待“飞鲨”归巢(李刚 摄)
夜间着舰难于“蒙眼走钢丝”
他们要确保“飞鲨”平安“归巢”
前不久
一批舰载机飞行员
顺利通过了夜间资质认证
夜色下,看到飞行员们
从战机上下来面带笑容
阻拦区队张忠杰不禁想起了
第一次夜间保障舰载机起降的场景
那是一次从0到1的突破
浩瀚大洋上
舰载机在航母上着舰
犹如“刀尖起舞”
而夜间着舰更是难上加难
任务前的那段时间
张忠杰在篮球场大小的
作业区域来回穿梭
将保障细节一点点修改完善
每天的步数都在两万以上
夜间着舰后,官兵检查阻拦索状态(李刚 摄)
任务那晚
战机对准舰艉甲板跑道
在即将着舰时放下尾钩
风驰电掣般砸在甲板上
机腹后方的尾钩精准地
钩住第二道阻拦索
向前滑行数十米后
稳稳停在飞行甲板上
那一刻,张忠杰心潮澎湃
战机挂住阻拦索形成的巨大“V”字
既象征着航母的胜利
也意味着他们
已具备全天候作战保障能力
这些年,一茬茬中队官兵
在战机一次次放飞与回收之间
也完成了自身的能力蜕变
从单机到满载
从昼间到夜间
从近海到远洋
……
他们在大国航母
走向深蓝的壮阔航程中
变得越来越自信从容
夜晚的山东舰飞行甲板(李刚 摄)
外国军机抵近滋扰
他们以最快速度放飞“飞鲨”
前不久
山东舰在远海执行
航母编队训练任务
一架外国军机
企图对编队进行抵近滋扰
“敌机抵近
迅速放飞歼-15飞机”
面对紧张态势
起飞助理曾文辉
迅即带领放飞小组奔赴甲板
放飞小组进行训练(李刚 摄)
20米外的战机涌出热浪
滑行、止动、加力
……
舰载机如银箭离弦
带着撕裂空气的尖啸冲上云霄
尾焰在甲板上烙下勇敢的印记
这是山东舰又一次深夜战斗起飞
经过多个回合的较量
外军机最终悻悻而去
曾文辉告诉记者
这一次
他们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保障任务
还刷新了更换滑轮阻索
更换偏流板等工作的用时纪录
“能战方能止战
我们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舰载机开展起降训练(李刚 摄)
在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活动室墙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要当航母编队中最强固的链环”
山东舰入列五年多来
每一次体系攻研
每一次实战淬炼
背后都有起降保障中队官兵的
奋力托举和倾心守护
他们为战鹰腾飞插上“隐形的翅膀”
将青春和热血奉献在
“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之上
他们的每一次精准保障
都在为深蓝利刃淬火
为强军伟业书写下最壮美的注脚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给出“允许放飞”的手势(李刚 摄)
记者:山森淼 杨捷 雷彬
视频制作:于简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