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萌 张依依】7月18日下午,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继续在北京举行,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在展馆现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非常赞同“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观点,希望中美两国能够携手共进。
7月14日,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会见由何迈可率领的会员企业代表团。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美国企业在华发展等议题交换了意见。李成钢提到,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应该选择对话而不是对抗,开展互利合作而不是零和博弈。
作为代表800多家会员企业的商会组织,中国美国商会始终主张美中之间应保持建设性经贸接触。谈及此次会面,何迈可对记者表示,许多会员企业都认为,美国应当与中国保持贸易往来。“我们的会员企业在中国发现了诸多机遇,因此我赞同‘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一观点。”何迈可强调:“我非常希望中美两国能够和睦相处、开展合作,中美可以进行竞争,但要有底线、有节制。我们需要携手共进。”
何迈可认为,今年4月发生的贸易战对中美双方而言都极具挑战。“中国和美国都受到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很高兴看到,当前情况有所改善。我们期望双边贸易能更加顺畅。”
中国美国商会6月发布的调查显示,中美关系紧张带来运营成本上升和竞争力下降,但大多数美资企业仍选择留在中国。该商会许多会员企业并无撤离中国之意,反而表示将加大在华投资与布局。
何迈可认为,会员企业看重中国市场,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其一,中国消费市场庞大,外资企业在此投产,即可辐射本土消费群体;其二,中国在供应链资源调配与制造领域实力强劲;其三,诸多会员企业已在中国站稳脚跟,赢得客户青睐,构筑起合作关系,经营盈利可观,自然希望持续拓展在华业务。
谈及美国政府近年推动的“制造业回流”,何迈可表示,这更多是一种愿景。美国希望为一些重要材料建立本土生产基地,但并非所有产业都值得回流生产。事实上,中国美国商会的很多会员企业也表示,他们依然看好在中国的投资机会。“我们所接触的企业并没有计划将业务迁回美国。”
自2022年起担任中国美国商会会长的何迈可,对近三年中美经贸关系的变迁有着深刻感受。他表示,三年来,中美贸易关系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而言,商会的大多数会员企业在中国的经营体验“非常积极”,许多企业不仅在这里赢得了客户,还成功拓展了业务。回顾过去20年,许多会员企业在全球取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它们在中国的成绩。何迈可还特别提到,美国企业对中国在自动化、数字化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成就十分重视,认为即便是在竞争中,也能汲取宝贵的经验。
何迈可告诉记者,今年已经是他连续第三次参加链博会,也是中国美国商会首次设立展台。他认为,中国举办的此类活动正成为观察商业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他注意到,近年来有大量美资企业参展,说明它们都有意在中国强化供应链。
当被问及哪些行业最能从中国供应链中受益时,何迈可没有直接点名,但透露自己当天刚走访了一家快餐连锁、一家零售商、一家科技企业和一家农业公司——这些企业均在中国建立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有的面向中国客户,有的服务整个亚太市场,部分还纳入全球运营网络。“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美国企业以及它们在中国市场的经验。”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