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欧盟为何给中国“贴标签”?站得住脚吗?

新华网2025-07-19 20:01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新闻分析:欧盟为何给中国“贴标签”?站得住脚吗?

新华社记者

近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演讲,指责中国市场准入、补贴、政府采购、出口管制、产能过剩等问题。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双方近期将有重要政治议程。为何欧方在这样的关键时点,不去推动中欧关系,特别是中欧经贸关系,而是转头打起“中国牌”呢?欧方在给中方“贴标签”的同时,自己是否站得住脚?针对外界关切,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欧盟打“中国牌”意欲何为?

就在冯德莱恩发表涉华演讲后不久,当地时间7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从8月1日起对欧盟和墨西哥征收30%关税。当地时间7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却宣布,欧盟将推迟对美国的反制措施,延至8月初再做决定,试图争取最后的谈判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盟法研究室主任叶斌认为,欧方在年初表示希望加强中欧经贸关系,最近却对华频繁发起经贸摩擦,欧方领导人这种反复态度,不排除是通过打“中国牌”,试图在对美关税谈判中向美国示好,但结果并不如她所愿。

不久前,法国国民议会欧洲事务委员会也通过了一份长达153页关于中欧关系的报告,直言不讳地批评欧盟的对华政策“过于依赖美国”,导致了某种“战争式的贸易对抗”,对欧洲来说弊大于利。报告呼吁法国和欧盟采取更独立的态度,与中国寻求更紧密合作。

以“公平竞争”之名行“规则霸权”之实

今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实施国际采购工具(IPI)措施,禁止未来5年内中国医疗器械厂商参与欧盟500万欧元以上公共采购合同的招标。此外,即便非中国企业参与投标,若其所使用的中国制造产品及零部件在合同总价值中占比超过50%,亦将受到限制。该措施适用于欧盟全部成员国。

据了解,中方已发布对等反制措施,排除欧盟企业参与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医疗器械政府采购项目。但相关措施只针对自欧进口产品,在华欧企产品不受影响。

“欧盟本次调查指向‘中国部分政策鼓励国内医院采购国产设备’,欧方对中国政策的理解与市场情况并不相符。”一位从事对欧医疗器械出口的中国企业负责人说。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对欧长期处于贸易逆差,2024年中国自欧进口125亿美元,出口90亿美元。该负责人还表示,以西门子、飞利浦、GE医疗为代表的跨国巨头长期占据较大的中国市场份额,还通过在华本土化布局,全面享受与中国本土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其进口产品也享有较多便利政策,比如进口论证审批已简化为备案制,进博会提供对接平台等。

不仅在公共采购领域,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欧盟动作频频,利用国际经贸规则空白,创制了一系列单边工具,以“公平竞争”之名,行“规则霸权”之实,不断搞保护主义。

在贸易领域,中国是欧盟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目标国。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024年,欧盟共发起25起贸易救济原审调查,涉华案件21起。2025年以来,欧盟对中国贸易救济措施强度、频率不断升级。

在投资和竞争等领域,2023年欧盟正式实施《外国补贴条例》(FSR),授权欧委会对在欧经营的外国企业获取的外国补贴进行调查。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以来欧委会发起的5起深入调查中,其中4起针对中国企业,甚至还对一家企业实施了“黎明突袭搜查”。

“欧盟对于企业补贴政策的认定实在太过宽泛,所以我们不得不作出放弃参与欧洲企业联合体投标的决定。”一家从事对欧出口贸易的企业负责人说,现在赴欧投资的成本和风险实在太高。

业内人士普遍指出,欧方审查工具在法律形式上是中性的,表面上不针对特定国家,但是中国实际受到的影响最大。

在绿色转型领域,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名构筑绿色壁垒: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创“碳关税”先河,强制要求出口商提供碳排放及部分产业链核心数据;《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设置严苛的准入条件;《关键原材料法案》《电力市场改革法案》《净零工业法案》在绿色领域提供大量补贴的同时,对外国产品设置采购比例限制等措施。

在数字经济领域,欧盟以“数字规则”加强市场保护,依托《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数字市场法》《数字服务法》等规则,加严对欧盟境内运营的数字企业监管,近年对苹果、Meta、速卖通等企业接连开出巨额罚单。

“欧盟这些举措手段花样更加翻新、覆盖面更加广泛、做法更加隐蔽、歧视性更加强烈,突出显示了欧盟的‘新保护主义’苗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姚铃说。

中欧经贸关系展现强大韧性 仍可探索合作之路

针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日前涉华负面言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已经强调,希望欧方能用更加全面、客观和积极的态度看待双方经贸关系,不应夸大分歧,而应多对话、少对抗、多合作、少保护,凡事多商量,少“贴标签”。

在叶斌看来,中欧关系具有复杂性,欧盟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合作与竞争并存将是新常态。扩大合作、正视竞争、管控摩擦,中欧在维护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方面仍可探索合作之路。

“当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虽遭遇困难,但仍具有强大韧性。”姚铃说,展望未来,中欧仍需在双边层面加强战略沟通,巩固伙伴关系定位,扩大相互开放和交流合作;在多边层面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快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官方发布数据显示,中欧建交50年来,双方经贸合作优势互补,双边贸易额增长超过300倍。今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进出口2.82万亿元,同比增长3.5%,平均每天进出口超过150亿元,相当于建交时一年的贸易值。上半年,欧盟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2.9%,稳居我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

具体来看,上半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汽车零配件同比增长9.7%,从欧盟进口大型客车变速箱、车用柴油机同比分别增长40.8%、65.2%,自欧盟进口医疗保健品、箱包、首饰等占我同类产品进口比重都超过了六成。

双向投资方面,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和投资目的地。截至2025年5月,欧盟对华累计投资1543亿美元,其中1至5月同比增长1.1%。截至2025年5月,中国累计对欧盟直接投资1145亿美元,其中1至5月同比增长62.8%。

今年以来,奔驰、空客、赛诺菲、飞利浦等欧企CEO纷纷来华,深挖中国市场机遇。另据记者了解,近期,商务部还将配合高层交往举办中欧企业家座谈会,企业家对此十分期待,正在踊跃报名参加。可以看出,企业仍然对中欧合作满怀信心,期待中欧之间能够达成更多经贸成果,惠及双方企业。

热门评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