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加拿大的“北极焦虑”是场短视附庸秀

环球时报刘丹2025-07-29 07:00

近期,加拿大军方对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在北极执行科考任务时的跟踪监视行为,既不合法,也不讲道理,并且与其作为北极国家理应扮演的维护北极治理机制的积极角色背道而驰,更多的是跟随美国在北极进行“圈地运动”,将北极治理泛安全化。

“不合法”,是指“雪龙2”号在北极公海范围的科考活动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并受到国际法的保护,而加拿大动用巡逻舰进行持续72小时、最近5海里的近距离监视,已然构成了对民事船只的非法滋扰。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将泛安全化强加于北极治理的科研领域。至于“不讲道理”,则是加拿大一直以来在涉华问题上常见的行为模式,即遮遮掩掩、理由牵强,外加自相矛盾。首先,对于加拿大主流媒体报道的“加拿大军方和海岸警卫队监视‘雪龙2’号”的消息,加拿大军方和海岸警卫队保持低调甚至否认,当被问及相关行动时也是含糊其辞。其次,海岸警卫队将“监视任务”说成是“关注太平洋鲑鱼等关键物种的迁徙路线”,事后被加拿大媒体戳穿后,又改口提及所谓针对“竞争国家的情报收集”活动,但无论哪一个理由,都没有任何证据支撑。这些模糊、牵强且矛盾的辩解和行为属实不讲道理,更没有任何法理依据。

其实,加拿大在北极针对中国科考船的行为逻辑不外乎是两个。第一,复制美国的“北极焦虑”。加拿大在北极的军事行动与美国战略高度绑定,本质上是复制美国对北极地缘竞争的焦虑。近年来,美国将北极视为“大国竞争”的关键战场,不仅重启北极作战部队,还联合盟友强化军事部署。加拿大作为美国传统盟友,通过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框架深度参与美国的北极军事化进程。此次跟踪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的行动,加拿大虽声称“自主决策”,但其CP-140侦察机驻扎阿拉斯加,且行动模式与美军此前在南海针对中国船只的战术如出一辙。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此次主动充当“急先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试图通过配合美国战略以换取政治筹码,即:在受到美国贸易与主权威胁的背景下,加拿大政府希望通过展现对华强硬姿态向美国示好。但目前美加关系的状态已显示出,加拿大选择这种“战略依附”的姿态是十分短视的,既无法获得美国的关税让步,又容易造成北极过度军事化以及北极治理碎片化。

第二,制造自己的“北极焦虑”。加拿大对北极主权和航道的焦虑是其行为的另一核心动机。随着北极冰层融化,西北航道的经济与战略价值飙升,加拿大单方面宣称对该航道拥有主权,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却并未承认这一事实,对此加拿大一直十分焦虑。一方面试图积极推动国际法和国际社会层面的认可,另一方面对于一切可能影响和威胁其航道控制权的他国行为高度警惕。2021年6月,中国航海家翟墨在环航北冰洋时被加拿大拦截,根据加拿大广播公司的一份报道,加拿大最担心的就是类似行为可能会引发国际社会将西北航道视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从而反对加拿大的“内水”主张。基于这种焦虑,加拿大无论是对于中国、俄罗斯在北极的科研合作,还是此次“雪龙2”号的科考任务,都是以同样的防范心态来对待。所以,尽管中国的科考活动完全合理合法,加拿大也不惜以“鲑鱼”作为借口行监视之举。当然,加拿大对于北极的“焦虑”也来自于其自身北极能力的不足,这是由于其政府长期的投入不足和高度依赖美国所造成的,尤其是当前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利用贸易和安全依赖对加拿大施压的情况下,更加深了这种“焦虑”。     

如前所述,加拿大这种“跟随”十分短视,亦步亦趋的政治投机只会在反噬其国家利益的同时,破坏其在北极事务中的正面角色,以及北极治理的长远利益。事实上,中国和加拿大在北极合作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起,两国就开始了北极科研合作,并且在合作领域、机制等方面不断深化,建立了良好的科研互信。加拿大应该珍视两国的这一合作基础。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北极日益军事化的背景下,加拿大作为北极国家之一,更应该坚守北极治理的初心,而不是将军事逻辑凌驾于区域治理甚至是全球治理的利益之上,成为将北极推向“新冷战”深渊的一份子。(作者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加拿大研究中心研究员)

热门评论举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