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展灭蚊行动,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广州:市民可查身边蚊媒风险

广州日报2025-08-03 18:23

“基孔肯雅” 一词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南部,描述人们感染该病毒后关节痛、弯腰驼背的症状,花斑伊蚊是其主要传播者。

据广东省疾控局8月3日消息,2025年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770例,广州65例,东莞、中山各11例,深圳、江门、肇庆各6例,梅州5例,珠海、惠州各4例,潮州2例,阳江、云浮各1例。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基孔肯雅热是经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伊蚊是生活在清水中的,翻盆倒罐和清积水是可以控制疫情的。因此预防关键是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疫情传播。

康敏指出,当前我省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本周全省新增报告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核心区顺德区报告病例数连续下降。但国际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我省对外交流频繁,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叠加汛期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蚊媒活动频繁,疫情防控仍然面临复杂严峻挑战。

为尽快阻断疾病传播,本周,广东全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灭蚊行动。

部分地区开展集体灭蚊行动

居民每晚一起点蚊香

位于中山市的黄圃镇,每晚6时,各家各户相约一起点燃蚊香。

志愿者介绍,这个时间是伊蚊活跃的高峰期,大家一起点蚊香,可以把蚊子从家里赶出去,再配合外围的集中消杀,就能最大限度杀死蚊子。

为杜绝后患,伊蚊的卵和幼虫也要一并消灭。家里的马桶、花盆、饮水机托盘、室外的洼地,但凡容易积水的,都要“翻盆倒罐”排查清理。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表示,伊蚊产卵特点是跳跃式,它不会将一次怀胎的卵全放在一个滋生地,而是分处产卵,如一个地方产30只,换个地方产3-5只。而没有积水,伊蚊就没有生长环境。

对于屋上的积水,也有无人机“助阵”。一旦发现积水点,就有工作人员上去排查,既节约人力,又提升效率。

■ 研发“灭蚊神器”,诱蚊、扑杀还能预警

这个黑盒子,是广东省卫健委、省疾控局等多部门,联合南方医科大学研发的“电子哨兵”。

科研人员在里面放置了模拟人体气味的诱蚊剂,吸引伊蚊“上钩”、将其扑杀的同时,还能实时监测该位置的伊蚊密度,一旦升高就立即发出预警。

■ “放蚊子吃蚊子”

此外,科研人员还找到了更有颠覆性的手段:“放蚊子吃蚊子”。

这个明显比伊蚊幼虫体型大出数倍的,是华丽巨蚊。它是伊蚊的天敌,据统计,一只华丽巨蚊在幼虫时期,至少可以吃掉它身边的伊蚊幼虫80到100条。

华丽巨蚊长大后,无论雌雄都令人安心:它们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既不吸血,也不传播疾病。

此外,科研人员还在试点另外一种“以蚊治蚊”的手段:在中山大学的“蚊子工厂”,每周能“孵化”出400万至500万只经过特殊处理的“绝育”雄蚊。它们放到野外,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会令其产下的卵无法发育。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副教授张东京表示,一次有效交配可使雌蚊一生产下的后代减少200-300个,释放区内蚊子种群密度确实发生下降。

■ 投放“灭蚊鱼”

不过专家也坦言,生物防治的见效速度较慢,它相当于一个提前介入的预防手段。为求立竿见影,在佛山的部分水体中,城管部门还投放了5000多条据说能吃蚊子的“灭蚊鱼”。

这件新鲜事引发热议,有人支持;有人担心是外来物种会破坏生态。当地城管回应称,此 “灭蚊鱼” 是本地鱼种,不是北美洲凶狠的 “食蚊鱼”。有居民看到报道后网购饲养“灭蚊鱼” ,专家提示,这种做法对灭伊蚊效果有限。

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表示,白纹伊蚊喜欢滋生在小型水体中,如盆罐积水、水培植物水、蛋壳接的雨水等,这类环境显然不适合释放鱼类。

在中山市坦洲镇,人们还把“防蚊灭蚊”知识唱成一首歌。“清源断水第一条,发现积水全清掉,花坛绿化积水器,杜绝蚊虫产毒苗”歌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根据气象信息,近期广东地区还会持续高温并伴随降雨,这为伊蚊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无论消杀还是生物防治,对抗伊蚊的战斗,还需要继续坚持。

广州疾控蚊媒地图新功能上线

今天(8月3日),记者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广州疾控蚊媒地图新功能即日起上线,可每天为市民提供出行风险提醒。

该功能需获取用户定位授权,如用户所在区域正在开展蚊媒传染病疫情处置,系统将提示用户区域内存在传播风险,注意防蚊叮咬,积极灭蚊,做好个人防护。

那么

蚊媒风险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呢?

这里首先要解释一下两个专业术语的概念:布雷图指数(BI)以及诱蚊诱卵器指数(MOI)——

布雷图指数(BI)是通过检查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数量及伊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得出,指数越高,伊蚊密度越高,登革热传播风险越大,一般指数超5就有传播风险,超20存在爆发风险。

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是通过统计有效回收的诱蚊诱卵器中阳性(含成蚊或蚊卵)容器比例,评估伊蚊密度的核心指标。小于5为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阈值,大于5有传播风险,大于10有爆发风险,大于20有区域流行风险,需要持续清除孳生地和杀灭成蚊。

而市疾控的“蚊媒地图”上,也清楚列出了蚊媒控制达标、低、中、高风险等四个登记所对应的BI及MOI的范围。

如果查到周边的蚊媒密度较高

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必惊慌,要从自己做起,做到:翻盆倒罐清积水,减少蚊虫孳生。要记住:“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

其次在家和外出要预防蚊虫叮咬。在家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使用驱蚊产品和杀蚊气雾剂和蚊香等,外出要穿着浅色长衣裤或喷涂驱蚊水等。

最后要做好健康监护,如果出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相关的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告知旅居史并积极配合治疗。

部分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 通讯员:穗疾控

来源:央视新闻、广东省疾控局

热门评论举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