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李形:美国对华理性声音值得关注

环球时报李形2021-08-11 05:39

拜登出任总统后,全世界都期盼新一届美国政府实行完全不同于前任政府的对华政策。但令人失望的是,拜登保留了前任对华政策的大部分内容,虽然有一定可预见性,但也更冷酷。在美国国内,抨击中国几乎成了“政治正确”,也是两党共识。而在中国也有一种共识,即美国试图通过挑起台湾、香港、新疆等中国内政问题来达到蓄意破坏中国崛起的战略目的。

较之以往,我们听到的理性声音显然在减少。可能是很多复杂原因使然,或是个人观点的变化、或是对双边关系的失望,也有可能受到政治正确的限制,等等。笔者在丹麦就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资深中国研究教授和学者对丹麦现政府在中美之间的选边站十分失望,从而对推动双边关系和建言献策变得消极。

不过,即使大氛围如此,我们还是能不时听到来自美国方面的正面理性声音。比如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指出,美国希望中国按照它的思路来处理问题是极端幼稚的,美国没有能力干涉中国的内政,也不可能按美国的意愿改变中国。《外交政策》今年两次发表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的文章:“中国也希望建立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世界可能想要中国制定的规则”。沃尔特同样认为,美国逼迫中国接受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是不可取的。中国认可的国际秩序是基于威斯特伐利亚原则的联合国主导的秩序,即尊重主权、尊重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刚刚出版中国政策建议报告《电报:拜登总统的中国议程》(下称《电报》)。作者萨瓦·克什梅里是一位国际关系专家、作家和评论员,他2019年出版的《中国大战略:编织一条通往全球首要地位的新丝绸之路》是美国外交政策协会的百年纪念书。笔者基于三个原因认为《电报》是相对理性的对华声音。第一,这份报告是集体的智慧,它通过对亚洲、中东、欧盟和美国的多位国际关系专家深度访谈和讨论总结而来,笔者也是贡献者之一。

第二,这份报告的题目“电报”带有明喻和暗喻双重性。明喻是指,它与冷战时期乔治·凯南撰写的报告“长电报”相呼应。《电报》明确指出,中美博弈并非冷战,中国也不是苏联。暗喻则是,这份报告题目在暗示美国需要一个新时代的凯南对中国和国际形势做出正确分析。

第三,《电报》提出拜登政府可在3个领域与中国合作:一是,美国和中国成立全球疫情处理与防疫战略指挥部,并可邀请日本、欧盟以及其他任何想加入的国家参加。这个指挥部也可转变为美军和解放军的接触渠道,从而进一步缓和两国间的紧张局势。二是,美国和中国在持续竞争中共同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两国都是碳排放大国,中国气候问题特使解振华和美国总统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已进行多轮视频会谈,达成中美应该加强合作以减少碳排放的共识。这非常令人鼓舞。三是,拜登目前提出了一项庞大的基础设施重建计划,美国应该找到一种方法,将它的基础设施需求与中国在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方面积累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而且,邀请中国加入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意味着它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间接认可。

《电报:拜登总统的中国议程》的出炉令人喜忧参半。一方面,这确实是积极正面的理性声音。但另一方面,随着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等美国最重要的战略思想家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学界现在只有形形色色的战术家而缺少高瞻远瞩的战略家。目前“反中”被煽动成为美国主流政治共识,并被扭曲成为所谓民意基础,美国外交政策协会之类的对华理性声音和政策建议是否能成为最后燎原的星星之火,有待观察。(作者是丹麦王国奥尔堡大学政治与社会系、国际关系学教授)

推荐阅读

打开环球时报客户端,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