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户港附近海域船舶相撞事故已致1人死亡
1732376944141
11月25日-26日,随着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1个主论坛和6个分论坛的举办,一场围绕应用型高校评估标准进行对话讨论,通过评价改革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明确定位,强化内涵建设,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交流,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明晰。
论中有真谛——思想在这里激荡
主场报告环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描绘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未来趋势,按照关于产教融合和职业教育的重大部署,从教育与培训全方位混搭、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加强政策协调、推进协同创新等方面。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新一轮审核评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他介绍了新一轮审核评估的背景,阐释了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分类,分析了新一轮审核评估的6个新特点,总结了新一轮审核评估应用型高校方案的9个特征,对我们准确把握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正确方向,从而进一步找准所处坐标和着力点,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前沿指导。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青岛国际院士港产业发展顾问葛兴福博士报告的题目是《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未来全球经济技术变革》,从工业化和数字化给我们带来诸多挑战出发,强调要把基本技能、社交技能、跨文化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柱,以适应未来全球经济技术的飞速变革和创新发展,对于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华为中国政企人才发展部部长李朝军报告题目是《深化产教融合,繁荣ITC产业人才生态》,他介绍了数字化时代的ICT人才培训与认证体系,倡导通过共生数字资源、共创教学模式、共建产学师资、共育产业精英等路径,繁荣ICT产业人才生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下,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的报告题目是《面向未来的工程科技发展与工程学科建设》,报告从2035年世界工程科技发展展望、工程学科升级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工程科技与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三个层面,将有力的推动应用型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形成不断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的报告题目是《应用型高等教育:服务支撑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作为人才成长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和提升。应用型高等教育要坚持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数字经济建设健康发展、服务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服务数字社会人才培训,更好地为全球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以应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
论中见创新——合力在这里积聚
6个分论坛围绕对标立标、数智治理、融合创新、学习革命、乡村振兴、赋能双循环6个核心议题,共议产教融合创新突围之路。
对标立标:开创应用型高校发展新思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李智认为,要明确立德树人导向,聚焦教学改革目标,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估分类,积极开拓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泓围绕新一轮高校评估工作的方案设计与实施要点,提出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夯实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准确把握评估工作的重点,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宁波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苏志刚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构建面向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应用型高校发展路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衢州学院、常熟理工学院作为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高校,结合各自院校审核评估情况、评估体会、反馈意见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分享。
数智治理:赋能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智能化的产教融合是一个新平台,在这里教育、人才、科技、产业、信息等要素,将会实现更加充分和广泛的集聚融合互生共享。”
黄淮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先省围绕数字化学习、教育方式变革及大学形态重构新方向三个方面,分享了黄淮学院在数字化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所所长史秋衡认为,建设高质量的智慧校园,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构建高校新时代数字治理和决策的中国模式。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庹先国表示,高校要以创建特色产业学院和新型研究机构为突破口,以数字化手段打通价值链,以产业链为纽带,促成跨学科链式交叉融合,实现特色优势学科与行业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赢。黑龙江工程学院校长付晓飞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演进、发展定位、发展路径三个维度对《新时代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方略》进行了深刻论述。论坛上,来自高校、企业多位嘉宾,围绕数智治理驱动应用型高校创新融合发展,从党建、新工科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人才培养方式变革、教育信息化发展等维度分享了创新案例。
融合创新:数字新基建融通应用型高校创新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所长曹蓟光表示,利用数字化技术,探索新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方式,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院长张辉以《数字时代的大学演变》为题,创造性提出基于数字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教育前沿院院长张晓军看来,产教融合的目的是育人,打造教育生态是根本,而产教融合的出路在教育创新。腾讯云教育总经理钱栩磊以腾讯教育产教融合历程、产业人才生态库建设为例,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的观点。来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财经学院、神州数码信创职业教育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创新案例分享。
学习革命:数智化推动教育质量变革。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谢华清、枣庄学院党委书记曹胜强聚焦数智化推动教育质量变革这一主题,探寻智慧学习寓教于发展的未来之路。各位专家、代表分享以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为核心的数智化平台建设,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流程重构,基于数字技术的全要素、智慧学习场景搭建等创新实践,探究数字技术影响下学习方式变革的未来发展趋势。防灾科技学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商学院有关专家围绕教育新生态分享了创新案例。
乡村振兴: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新作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索昕煜,温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定福,甘肃省西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长林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享高校服务乡村发展的理念思路和实践经验,探索数字技术服务乡村教育新路径、学生劳动教育践行建设乡村使命、共同富裕示范区高校经验做法等多项精彩内容。黄淮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邵莲芬以及北部湾大学、浙江万里学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围绕应用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分享了创新案例。
赋能双循环: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李丹、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主任宋凯、德国北黑森应用科技大学DIPLOMA Hochschule Michael Namokel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主任谢海明围绕技术变革与国际合作发展趋势及国际合作的多样性实践两部分,就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离不开产业、技术和教育的国际合作、协同和交融,实现国际合作新格局的战略关键点在于更加有效的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落地,培养适应“国际合作新格局”战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加强教育领域的沟通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交流。广西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思特雅大学、日中高龄者福祉协会、开波特人工智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围绕国际合作的多样化实践分享了创新案例。
一次次头脑风暴碰撞火花,一场场观点交锋凝聚共识。论坛“论见”、汇集众智,描绘出产教融合改革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新图景,助力应用型本科高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进而构筑出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融合创新、共建共享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