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共舞长江经济带| 五亿年很远,澄江化石地很近

环球网城市频道2021-12-23 17:2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距今5.42-4.88亿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寒武纪”。

寒武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一个分水岭。地球上各种生物在寒武纪突然大量涌现,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它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中的关键事件。

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抚仙湖北岸,有一片18平方公里的低山丘陵,因形似草帽而得名帽天山,也是澄江生物群首发点所在地。

这一带广泛出露着早寒武纪的地层,从20世纪初期开始,国内外的许多地质学家在这里进行过地质调查和研究。

1984年,一项震惊世界的古生物发现在中国云南的澄江。

这一年的7月1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发现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

一锤下去,石破天惊!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的生命之门。

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在5亿多年前寒武纪早期,也就是澄江生物群所处的时代,地球上突然爆发式地出现了20多个动物门类,280多个物种。

眼前的这一面化石墙,是埋藏澄江化石的真实地层,厚度可达50米。

寒武纪地层如同一本无字天书,记录了寒武纪生灵们一幕幕的生活场景。

5亿多年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一片浅海。

现今地球上几乎所有动物的祖先们,都在这里自由游弋、繁衍生息。某个时间段,一些动物遭遇了某种灾害死亡,也许是地震、泥石流风暴、火山喷发,也许是病害,躯体被泥沙快速掩埋。

无数年后,这些动植物躯体经过长期的石化作用,就形成了化石。

科学家在野外采集标本时,先挖掘出大块岩石,再利用地质锤沿着层面不断劈开岩石来寻找化石。这面化石墙由化石地层经过切割搬运、整体拼接而成,墙内留存着不少的动植物化石。

1984年6月,当时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侯先光,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来到帽天山西坡找寻高肌虫化石。

经过近半个月的艰辛努力, 在7月1日这一天,一锤石破天惊,发现了一块保存了软躯体结构的长尾纳罗虫化石,从此打开了研究澄江寒武纪生物的大门。

侯教授的发现,找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证据。

正是因为挖掘出了大量的澄江生物群化石,中国在早期生命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国际上对澄江化石的评价,评价之高令人印象深刻。

美国《纽约时报》评价:“澄江化石地的发现,是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原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理查德·奥尔德里奇这样评价:“澄江化石的发现,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意义相仿。”

我们知道,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划时代的事件,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澄江生物群的发现,不仅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我国科学家关于它的研究,先后三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

由陈均远、侯先光、舒德干三位老师完成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荣获了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西北大学的研究成果“地球动物树成型”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大学的研究成果“寒武纪特异保存化石与节肢动物早期演化”,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追溯地球生命大爆发大演化源头

澄江化石地,是追溯地球生命大爆发、大演化和展示生物多样性源头的重要遗址。

目前,发现的寒武纪动植物化石,是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实证。几乎所有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

在这里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为“从鱼到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量研究成果,破解了达尔文“寒武纪大爆发如何缔造谱系树”“人类远祖的躯体构型及更多基础器官在何时、由何种低等动物创造并传渊而来”的世纪谜题。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主线脉络,通过展示澄江生物群和世界各地征集的地球各个地质时期珍贵古生物化石及现生动物标本,采用VR、AR、OLED 现代光电技术、多媒体互动系统和活体养殖等手段,多角度多层面诠释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地球生命演化历程。

这里,也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展示、国际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和研学旅行的重要场所。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澄江市,地处滇中城市经济圈、三湖生态城市群、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坐落抚仙湖东北岸。

独特的地理区位,交通优势明显——15分钟抵达澄江市区,1小时可达长水国际机场及昆明南站、玉溪高铁站。

展示生物多样性源头的重要遗址

澄江化石地作为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精彩”的璀璨明珠,1997年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批准为国家首批地质公园。

为保护澄江化石这个极具科学价值的世界化石宝库,澄江当地做出了巨大牺牲,关闭了价值200多亿元的14个磷矿点,开展生态修复,建立生态屏障。

2017年,完成了《云南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工作,实施科学管理。强化法制保障,2017年7月1日,云南省人大颁布实施《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实现依法依规管理。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在区域上契合寒武纪小镇规划结构布局。小镇以“生命起源地、生命衍生地、生命延续地”为定位,结合澄江“三个国际”城市定位目标,全方位打造中国首个地质遗产旅游度假小镇、全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

小镇作为滇中旅游区重要聚集性节点之一,对辐射带动区域统筹发展、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博物馆依托抚仙湖自然景观之美和世界自然遗产帽天山之谜,以生命起源演化和化石的独特魅力为主题,发挥优势开展科普研学、户外运动、观光游览、度假康养、创意展示及互动性体验吸引游客,形成目前及未来澄江旅游度假必到景点。

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自然博物馆

2020年8月,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博物馆对公众正式开放。

截至2021年10月,累计参观人数近100万余人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吸引了各级媒体的持续宣传报道,引起了公众的持续关注。

在博物馆开放一年多的时间里,一举让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成为开展生命科学教育、自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科考研学体验的绝佳场所和文化旅游精品目的地。

下一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将站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展示国家形象、云南形象的高度,定位一流、突出特点,全面规划、完善功能,加强管理、提升服务,确保充分体现多重价值、发挥多重功能、彰显多重效应,充分展示澄江化石地世界遗产独特的科学意义和人文哲学价值。

同时,坚持以挖掘和展示澄江化石地在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化方面的优势为重点,通过规划引领、科学布局、统筹推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实现区域功能,整体风格完美融入并突显“世界自然遗产”“生命起源地”“寒武纪”“生物多样性”等主题特色,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自然博物馆。

五亿年很远,澄江化石地很近。

澄江化石地如同一组不朽的生命密码、一本神秘莫测的无字天书,是一个值得敬重、敬畏、敬仰的化石圣地;博物馆展示并讲述了地球生命起源及演化的壮丽史诗,是学习、体验、感悟生命的科学殿堂。(文/张密 图/洪晓霞 贾翔)

推荐阅读

打开环球时报客户端,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