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李小云:“私人俱乐部”式发展合作,令国际机制碎片化

环球时报李小云2022-07-06 05:32

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七国集团峰会上提出“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倡议,该倡议将在五年之内筹集贡献600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基础设施的资金。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表示,欧洲将在五年之内筹资3000亿欧元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计划。而七国集团还将筹集更多资金,预计总额为6000亿美元。实际上,2021年,七国集团就发起了“重建更好世界”的计划,该计划已于去年开始启动。

尽管拜登声称该计划并非援助和捐赠,但事实上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集团试图强化其主导国际发展合作格局的又一重要举措。很显然,这一举措旨在抗衡“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及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一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融资方案虽然回应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迫切需要提升数字经济的实际需求,但属于典型的带有明显地缘政治目标的“俱乐部式”发展融资方案。这一方案是否能产生预期效果尚存诸多不确定性,但其启动和推动的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集团性和排他性。这对于建立一个基于全球共识、融合各国优势,在已有的联合国发展融资机制下共同面对全球发展挑战、如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发展伙伴并非具有建设性。

事实上,自冷战结束以后,以美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发展援助逐渐演化成有利于凝聚全球共识的全球发展合作体系。美西方主导的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即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在20世纪末已经开始承认南南合作是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以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为代表的西方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以及各种多边和民间国际发展合作力量,支持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中日益增长的作用,高度赞赏中国在减少贫困、通过基础设施推动工业化等方面的经验,积极推动与中国进行经验交流和三边合作。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在过去10多年旨在推动将援助有效性议题转变为发展有效性议题,并发起“全球发展合作有效伙伴计划”,中国的发展合作理念和经验也在一过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应该说,自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社会已经形成由南北合作、南南合作、私营部门、民间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全球发展合作伙伴机制。这是冷战以后形成的重要的制度性全球公共产品,其主要特点是包容性和有区别的责任分担机制。这一机制为应对全球发展挑战以及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然而,过去几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调整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但是这一调整不是为了更好的寻求共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面对挑战、整合各种资源,而是基于地缘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强调基于民主价值的优先性,呈现出典型的“私人俱乐部模式”。实际上,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展合作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巨额支持,但援助的有效性议题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内部就已经对援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出了质疑。长期以来,美西方援助体系一直将善治、民主与援助和投资挂钩,大量的援助资金用于改善治理的项目。与此同时,中国及其他新兴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将援助聚焦在经济发展领域,尤其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展开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投资和援助,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基于自身的经验形成了推动发展与增长的“投资-贸易-援助”的新型发展合作模式。

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展合作体系注意到了中国发展型援助的有效性。很多国家事实上已经开始借鉴中国以推动增长和发展为特点的发展合作模式经验。七国集团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的倡议,无疑也受到了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推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与工业化方面的影响。

因此七国集团提出的多项国际发展合作计划,客观上“碎片化”了基于全球共识的全球发展合作参与机制,弱化了联合国全球发展融资机制的功能,同时也在发展中国家中造成了“选边站”的潜在问题,破坏了全球发展共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强劲、健康、可持续发展。(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

推荐阅读

打开环球时报客户端,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