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邢成举:助农直播应坚守益农底线

环球时报邢成举2022-09-30 06:53

近些年,网络直播带货催生了一批网红主播,借助消费帮扶、助农扶贫以及公益销售等政策东风,不少短视频平台也搭上助农的发展快车道。从整个直播带货的生态看,直播带货推广的农产品良莠不齐,在市场监管和用户选择下,一些经不起考验的主播会被淘汰。在这个层面上,主播间的相互监督有着积极意义。但也应该看到,一些主播间的“互撕”行为背后,很可能有着追求更多网络流量的目的,甚至可能存在资本间的博弈。

最近,针对网络直播带货玉米,不同平台间主播的“互撕”在全网形成一定关注。批评者认为有主播卖的玉米价格高得离谱,被批评者则认为优质农产品就应实现优价。同种产品,因为产地不同,土地肥力和地块区位等因素也不同,这都会带来成本的差异。7元一个玉米棒贵不贵,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即使在地域广阔且土地肥沃的东北,这样的价格也算不上高,因为农户在种植玉米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的劳动力成本计算在内。今年8月,笔者曾到内蒙古的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进行调研,当地一亩玉米的产量在2000斤左右,在不考虑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一亩地的收入约为1000元,这还是在今年玉米价格较高的情况下。如果算上人工成本,这都是赔钱的。在甘肃、贵州、青海等地力较差且干旱的地区,一亩地的玉米仅有600斤左右的产量,其市场价值约为800元,如果按照7毛钱一个玉米棒销售,再除去成本,恐怕没有啥收入。

同样存在其他情况,笔者7月在陕西渭南合阳县农村进行调研,当地农村用来种植玉米的土地租金很低,每亩土地的租金价格是50-100元,这就让玉米种植的成本降低了不少。也正是因为地租价格低,一些没有发展经济林果种植的村庄产生了一批种粮大户,他们出售的不是玉米棒,而是晒干的玉米粒。如果这里的种粮大户都能按照7毛的价格出售玉米,种粮人一定会很高兴。因此,网络直播带货主播应充分了解农产品生产及成本的区域差异等一些基本事实,盲目批评不仅无法净化网络直播生态,更可能会恶化农产品生产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互撕”成本由农民买单。

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分层的情况将更加明显,有人消费7毛的玉米棒,也有人消费7元的玉米棒。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并不是玉米价格的高低,而是这样的价格是否有人消费,是否保证了产品的品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农业领域如果实现,那一定是绿色农业的发展,一定是将生态价值转移到农产品当中再进行价值实现。当然,我们无需担忧粮食安全,高价玉米并不会带来粮食价格的显著上扬。农民一方面肩负国家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还需要实现高质量的小康生活,有少部分农民以较高价格出售农产品并不令人奇怪。

网络直播带货需要规范发展,尤其是网络营销力度大的主播,更需要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和电子商务等部门加强监管和引导。网络直播平台不是主播争夺影响力的私人战场,而是公共空间,尤其是涉及助农与公益性质的网络直播带货。网络时代,助农与公益需要在真正助农的成效上论英雄,益农是带货主播应坚守的底线。故此,相关监管部门与业务指导部门需要尤其注重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直播带货农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产品品质;二是强化带货主播与农业生产主体或是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直播红利可以惠及农户;三是加强网络助农直播平台的舆情监测,及时处置可能给农户合法权益带来不良影响的网络直播行为。(作者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推荐阅读

打开环球时报客户端,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