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修身养性中国游,火遍亚太!

新华社2025-02-20 13:22

新华社香港2月20日电 题:修身养性中国游,火遍亚太!

新华社记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与读书同被视为修身养性之道。近来,随着中国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优化,“China Travel”(“中国游”)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持续火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深度探索中国,在自然山水、文化习俗和人文交往中,感知魅力,陶冶心性。

在自然山水中陶冶身心

湖南张家界多年来是韩国家庭团热门旅游目的地。65岁的韩国游客李淳龙和家人,首次免签“中国行”就去了张家界探秘奇峰异石、深谷茂林。

“能在生日这天来到被称为‘天下绝景’的张家界,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李淳龙回忆说,行走在山间云端,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024年12月24日,韩国游客李淳龙(右二)和家人在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游览(受访者提供)。

走进落差超300米的观光电梯、乘坐天门洞索道、踏上悬空玻璃栈桥,都让游客体验紧张的刺激感。“难怪大家都要来张家界!”韩国游客朴成容向记者感叹:“这般壮观,亲眼看到了才能相信!”

泰国、马来西亚等热带国家游客则选择去“冰城”哈尔滨尝试溜冰、滑雪、打陀螺、看冰雕,尽情享受冰雪乐趣。

“去年12月我开始带团到中国黑龙江旅游,这条路线非常火。”泰国导游沙达瓦·臣达恭向记者介绍说,以往要准备许多材料,现在买张机票,说走就走,非常方便。

1月25日,沙达瓦·臣达恭带领泰国旅行团在黑龙江“中国雪乡”景区合影(受访者提供)。

“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中国北方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貌,我真正体验到了四季分明的魅力。”马来西亚游客陈新全不久前游历了东三省,那番银装素裹至今让他回味无穷。

2月1日,马来西亚游客陈新全(右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玩时与旅行团友合影(受访者提供)。

从四川九寨沟的湖光山色,到广西龙脊的夕照梯田,再到西域塞外的大漠孤烟……海外游客纷纷用镜头捕捉美景,不仅在社交平台获赞无数,更令自己在奇美自然中陶冶身心。

2024年12月4日,来自韩国的游客在上海豫园商城自拍。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在习俗体验中交流互鉴

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满意度专项调查显示,超六成的受访者把体验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游”的主要目的。打卡文化古迹、体验非遗技艺、感受独特习俗、品尝传统美食……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流露出浓厚兴趣。

2024年11月7日,外籍游客在湘西永顺县芙蓉镇景区打卡拍照。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来自日本名古屋的游客原田广道到访中国60余次,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颇深,曾经专程到四川观赏“自贡灯会”,精湛工艺和绚丽色彩令他印象深刻。

“中国的春节文化传到日本已经有数百年。我希望体验中国各地不同的春节习俗。”他说,想要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有必要花几年时间去中国各地好好看一下。

36岁的泰国游客当莫向记者回忆起最近一次去中国旅游的经历。尽管习惯了泰餐的酸辣,但对中餐的麻辣口味也很感兴趣。“近年来中国火锅店风靡泰国,‘麻辣’成为泰语中的一个流行词汇。这次在中国吃到了正宗的麻辣火锅。”

作为马来西亚华人,陈新全发现中国东北的许多传统习俗与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极为相似,比如贴春联、吃团圆饭、燃放爆竹。“这种文化上的共鸣让我感到格外亲切,像是在异乡和故乡之间穿梭。”

拼版照片:上图为市民在沈阳新春皇寺庙会上观看舞狮表演(2023年1月23日新华社记者杨青摄)。下图为人们在马来西亚槟城庙会上观看舞狮表演(2025年2月1日新华社发李奕慧摄)。

在人文交往中增进友谊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两位“熊猫迷”古屋优子和阿部满利子日前去四川看望了深受日本民众喜爱的大熊猫“香香”。古屋介绍说,前两次去中国都需要申请签证,现在有免签政策,“顺利见到老朋友特别开心”。

2023年11月8日,大熊猫“香香”日本“探亲团”成员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看望“香香”。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阿部不仅感受了大熊猫萌动人心的治愈力量,还沉浸式体验了中国美食文化。“喝完乌骨鸡和珍贵菌菇熬制的药膳汤,不仅身体暖暖的,连肌肤也变得更有光泽了,身心皆获滋养。”

两人还收到了中国熊猫粉丝为日本游客特意制作的“香香”明信片、亲笔信、团扇和钥匙扣等纪念品,这份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让她们感动不已。

“四川当地的熊猫粉丝几乎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香香’一家的动态,让我们这些日本粉丝也能及时了解它们的近况,真的非常感谢!”古屋说。

这次到中国旅行,李淳龙“只准备好一颗充分体验、尽情享受的心”。在张家界,他惊喜地发现竟然有身穿土家族服饰的当地居民用竹笛吹响韩国传统民谣,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院长詹姆斯·劳伦斯森认为,中国政府的免签政策加深了人们对中国的了解,扩大了民间交流。

他指出,旅游不仅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去中国实地看一看,与那里的人们聊一聊,绝大多数人都会留下非常积极的印象。”

劳伦斯森提及一项民意调查,询问澳大利亚人是什么原因让其对中国有更积极的印象,结果显示“接触到的中国人越多,对中国的看法就越积极”。

这是西安“80后”小伙赵庆(前)在小雁塔景区内向外国游客教授杨氏太极拳动作。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73岁的保罗·平克维奇曾是澳大利亚乒乓球冠军,1971年作为中澳“乒乓外交”澳方运动员访华,后又多次去过中国。他鼓励更多澳大利亚人借助中国放宽免签的便利,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在中国,你去哪里都行,都非常安全。”

“50年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那里的人民总有些特质没变,爱打乒乓球、太极拳,平和快乐,重视家庭。行走中国,总是令人身心放松,我始终期待下一次到访。”

推荐阅读

打开环球时报客户端,一起看世界